上海最普通鸽友鸽舍欣赏四(图)
自2012年笔者到中信网写文章以来,采访了上海及外地获得冠军的鸽友很多。这几天,把采访获得前三名赛鸽名次的鸽友、鸽舍整理了一部分,笔者想把他们的鸽舍作为一个专题分几次发表出来,让鸽友们浏览欣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我们中国鸽友,绝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和农民朋友,还有一些机关干部。富裕的鸽友可能就是经商的,经济条件好,再者就是大老板和土豪鸽友了。他们的鸽舍不但外观漂亮,而且设计布局合理科学,所用材料当然也是一流的。比如上海一位大老板建的鸽舍,材料基本都是从境外进口,包括饮水器、食槽。
我们经济条件一般的鸽友,没有必要和这些老板攀比,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更不要为了攀比透支了自己的经济。大老板们和土豪鸽友,也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投资自己的鸽舍,建成豪华及高档级别。这些,都体现了我们鸽友的自身价值观,应该不为鸽舍的豪华或简陋而烦恼,更不要因鸽舍的豪华或简陋而自卑、苦恼。
今天笔者特别整理了过去采访的、上海最普通的鸽友及鸽舍展示给鸽友鉴赏。
老爹与儿子养鸽同乐
老爹是七十有六的老周,儿子是四十出头的小周。说起这对父子搭档,“老爹与儿子养鸽同乐”的事情,可谓鸽界养鸽人的美谈。在十六年前,儿子小周二十多岁时,养鸽以小周为主,老周为辅,在1997年取得过2000公里奉贤县冠军(当时还未撤县划区),1994年获得2000公里奉贤县第七名等名次。
后来,因为儿子小周是出租车司机,要以工作为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管理鸽子了,只能隔两天看一次鸽子。此时的老周担当起了鸽棚管理重任,实际也就是清扫卫生,给鸽子喂食加水,负责鸽棚的日常事务。训练鸽子及送鸽子参赛的工作还是由儿子小周负责,当然也包括往外跑买鸽粮的事情。
实际上,父子俩就养了40多羽鸽子,由于当年养的都是长距离鸽子,这些年时兴的短平快鸽子还没有跟上来,所以这几年老周父子俩成绩平平,没有他人成绩耀眼。但是,他们父子俩养鸽照旧,该怎么养还怎么养,该怎么喂还怎么喂,按部就班,不为名利所动。
上海工薪阶层鸽痴老潘(图)
今天写的主人翁不是市级大赛冠军,也不是前三名,而是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现在刚刚申请加入信鸽协会,还是鸽协会员中的新会员老鸽友老潘。
鸽痴老潘,已退休两年,放着在市区有老婆天天伺候的日子不享受,跑到乡下租房养鸽。一个人与鸽子同吃同住,回市区时再提上几羽鸽子训一训,再送市区的训鸽车50公里、100公里、200、300、350公里训练,自己感觉过得非常有意思和充实。过过年轻时失去的养鸽乐趣,这就是老潘鸽友的目的。
老潘小时候就养鸽,1984年在市区获得过区比赛29名和30名,1985年停养,因国家援建埃及工程出国几年(开工程车),回来后2002年又开始养鸽。因老潘家住市区20层(共29层)不能养鸽,先后在闵行区养过,最后才到现在的乡下租房养鸽。
第一次在乡下租房养鸽,还有一只看家狗,谁知养到第二个年头,狗突然被人下药毒死,接着鸽子被偷,老潘无奈又换到现在的地方,重新再开始。
老陈身残志坚爱鸽热情不减(图)
前篇到乡下采访了老潘鸽友从城市来到农村养鸽的情况,引起了鸽友们的共鸣,正面理解的占绝大多数,也有个别的鸽友不理解。我想这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反对像老潘这种因为喜欢鸽子而到乡下的人,这就不正常了,因为在现实的社会里,没有不同的声音其实不正常,人与人的世界观、兴趣爱好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想法,鸽友们也不例外。
有朋友留言:应该反映我们养鸽人最基层、最底层、最普通的养鸽人,把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养鸽者采访报道出来,不要老写那些养鸽界的上层人物、老板、鸽商、大款、冠亚军等。笔者最近就在收集材料,他们是普通的养鸽人,却又是不一般的养鸽人,我正是要深入到他们当中去,挖掘一些新闻素材,面面观当今的养鸽人。
今天这一篇写的是:上海市“老陈身残志坚爱鸽热情不减”的报道。
老陈原来也住在上海市中心黄浦区,后到闸北区,因拆迁买房搬到郊区镇上的居民区。
老陈从14岁开始养鸽,养养停停,曾在1986年获得闸北区天水1500公里84名。后来因工作忙,停止了养鸽。
前几年,老陈不幸大脑血管阻塞,病好后就落下了走路不方便的问题,一拐一拐的。去年突然又想起来要养鸽,最后找到一处乡间小屋,到达小屋要坐长途汽车三站,下车后再走一公里的小路。这个小屋是老陈和外来务工的一个小伙子合租的,房子中间隔开一人一半,简单地搭起了鸽棚。这样,老陈就开始了老有所得、颐享天年的养鸽生活。
老陈今年是接别人退会的手续,正式手续要到年底才能转过来,但是已经有40羽鸽子了。虽说老陈行动不方便,但他还是每天上午十点定时长途跋涉来到小屋,然后放鸽子,清扫卫生。半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从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