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采访河南许昌铭泰赛鸽公棚决赛冠军——湖北祥獒苑汪司勇教练时,让汪思勇教练谈一下在育种方面的方法,王思勇教练共谈了七条。其中,第三条“公棚鸽配公棚鸽为主”,再送公棚参赛。笔者对这一条,感到非常切合。目前,鸽友们喜欢关注参赛公棚种鸽的要求,笔者也有同感,本人就公棚鸽配公棚鸽再送公棚参赛这一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鸽友们都知道,参加公棚比赛和参加地方协会比赛的种鸽,基本是有所不同的。有些种鸽育出的赛鸽,在地方协会飞得很好,但送到赛鸽公棚成绩就成了两样:有的在赛前不是游棚丢了,就是病亡了;有些在路训中几十公里丢了;还有些就是获得名次,但也是后几百名了。当然,也有取得高位名次甚至是冠军,这也有可能。
对于这点,笔者可以说体会较深。自本人到上海参加鸽赛十五以来(自2014年起就不再参加市、区协会的比赛,因所在区没有训鸽车,自己训练赛鸽及送鸽到区鸽会空距20公里的路程很不方便,所以现在送几个赛鸽到公棚,既省事又不费力),从上海市级大赛获得总亚军及几十名多羽,国家赛总100名排名98名,1000公里冠军、亚军、季军、四名,国家赛800公里冠军等,赛区幼鸽特比环鸽王冠军,幼鸽特比环鸽王季军,500公里冠军,一岁鸽特比环冠军,400公里冠军等等高位名次多羽。虽说这些成绩让鸽友们看得眼花缭乱,但是这两年参加公棚比赛以来的实际情况,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笔者最深的感受是:在地方协会飞得如此好的成绩,在大的赛鸽公棚获得最好的名次仅100名、100多名,其它都是200多名的成绩,有点让人想不开、看不懂。如有些鸽友在地方协会飞得不好,却在公棚飞得很好,就像有些鸽友看到笔者在公棚的成绩留言说;“你的成绩也就是一般鸽友嘛!”笔者也认为的确是如此。
通过这两年在赛鸽公棚参加比赛、实践,本人感觉到:
一、参加地方信鸽协会比赛和参加公棚比赛的种鸽,是有一定的区别和不同的。有些种鸽所育出的幼鸽,天生不适应参加公棚比赛,到公棚大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对这些幼鸽不适应,有的紧迫,开始生病,继而病亡、游棚。
二、在地方信鸽协会飞得好的种鸽所育出的幼鸽,到公棚这个大幼儿园的环境中,有些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就是后天的再培育过程。它不像有些种鸽所育出的幼鸽,天生就适应参加公棚比赛。有些鸽友送得少,存棚率却很高,入赏率高,获得高位奖的也屡见不鲜。这就是种鸽参赛信鸽协会与参赛公棚有所不一样的结果。
三、公棚鸽配公棚鸽,再送公棚参赛,笔者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公棚最后留下来的鸽,或者迟归鸽、低位名次鸽,笔者认为都有它的育种价值。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大幼儿园环境的熏陶、磨难、病灾,在遗传方面会把它的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下一代适应公棚环境,会比其它种鸽有一定优势。
四、笔者根据以上感悟,今年配对启用这两年从公棚领回来的迟归鸽、名次鸽,大胆启用这些在经过公棚洗礼的运动员——开始荣升担当教练角色,发挥它们的长处,给它们发挥的空间,展示它们的才华,有可能所育出的子女超出它们的父辈。
试试看吧,还是上海赛鸽前辈钱震闾老先生的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养鸽无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