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小鸽友张关荣
导语:
从岩鸽训养到中国有了自己的信鸽品系,从超远距离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到短距离、超短距离赛程的崛起,中国信鸽在走向世界之林、攀登世界信鸽赛事之巅的征途中,无不烙下广大鸽友的足迹。
所以,不是英雄,而是群众,是广大的鸽友群体书写了中华信鸽的文明史。
在这近50年的训养信鸽历程里,一路走来,身边不乏那些身为草根,却不断创造信鸽历史奇迹的鸽友们,我将用最平实的口吻叙诉出鸽坛中平凡的人和事,让我们每一个鸽友都能起码认识,甚至记住他们!怀着这样的念想,向大家娓娓道来……
我的发小鸽友——张关荣
上海,甚至说全国稍微年长一些的鸽友曾经不是认识,就是听说过上海有个养鸽家,叫张关荣。他出自上海明代名园“也是园”。
张关荣长我几岁,我和他的弟弟张关林是同班同学,我们是街坊。我家在上海老南市区先棉祠南弄头的“黄婆庵”(为纪念纺织先人黄道婆而设的庵堂,因此这条小巷子也就叫“先棉祠弄”)。他家在吾园街(“吾园街”因毗邻明代天启年间上海名园“也是园”而名,所以因有“也是园”,才有“吾园街”)。张关荣的家就座落在“也是园”的花园里,说起来也算是得先人风水荫庇之地了。两家地底下走走5分钟,在空中两家的鸽棚只隔几个屋面,彼此间鸽子起飞时的打条声清晰可闻。
他家住的是其父单位的作坊,一席平层延续中国旧居厅厢格局,木板墙、泥土地、青瓦人字顶。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才是真正的别墅!当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别墅”里谈论鸽经!我的家在黄婆庵二层楼的砖墙瓦房里,一架窄梯从类似老虎天窗的通道上去,是一个40平方的房顶公用晒台,我的鸽棚就筑在晒台上。讲地势,我鸽棚比他好,但鸽子还是他家的好,而且养的也比我多。我家的幼鸽常去他那屋顶歇脚,我就从二层楼的晒台上下来,一路小跑到那去赶,鸽子赶回去了,人却留下了在那玩,无非就又是玩鸽。所以,他家的父母弟妹都认识。
关荣兄是长子,还有弟妹五人,我的同班同学张关林是老二,就是他们兄弟两创办了“荣林鸽舍”。他们的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棕绳床制造师傅,厅堂就是制作间。我在那看他父亲穿织棕绳床,往往一看就是大半天,其父曾笑言要收我为徒弟。其母是家庭妇女,专职照顾膝下众子女。关荣兄父亲早逝,长兄为父,众弟妹们也很听他的话。在家关荣是老大,在当时文革期间的社会上,他也算是“老大”——一个学生组织的头头,我的“学工”还是通过他介绍去上纺厂的呢!不久,我们都随着“一片红”于上个世纪60年代底下放江西农村,他去了九江的永修,我到了九江的瑞昌。虽说都在九江,但还从没在江西见过面,这也是关荣兄60多年来唯一没有养鸽子的年头。
四羽荷兰种鸽驰骋上海滩
1977年他就返沪,而且一回不复返江西。就是此后的这些年,家里的平房也翻造成两层楼房,木板房也改造成了土混结构的砖瓦房,地上铺上了水泥,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屋,虽不宽敞倒也殷实。当然,随着新房的建成,一个崭新的鸽棚也就竣工了。这在当时上海算得上一个豪华的棚了,一是在上海这么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个30来平方的房顶来养鸽子,算是很大的了;二是够专业,天面从中间进来左右连着两个棚,右边“死棚”(就是现在的种鸽笼),左边是赛鸽的活棚。张关荣、张关林早就是上海市鸽会会员,因上山下乡一度中断,1980年兄弟俩重新参加中华信鸽协会,从而开启了两兄弟赛鸽历程。但真正实现鸽子质量飞跃的,是他们引进了几只荷兰原环赛鸽之后。
那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朋友对他说,有一位远洋轮上的福建鸽友,从荷兰带来了4只原环的种鸽。原来是想随船带回福建的家,但不料船在上海停泊卸货后,就在原地维修不走了,而且,修好船将再次从上海起锚远航。为此,对于已经带着这四只鸽子航行了一年多的福建鸽友来说,再也不想带着它们周游世界了,就地平价出手。再便宜的价格,对于当时日子过得紧绷绷的张关荣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钱!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手买了下来,就是这一决定,奠定了他以后成名于上海鸽界的基础。
这四羽荷兰鸽,我出差回上海造访他家,是登楼进棚时张关荣亲手抓给我看的,还叮嘱是“死棚”,要小心。在当时,没有几个人能上手看到这几羽荷兰原环鸽,算是给足了我很大的面子。其他都不记得,只记得那只浅雨点砂眼雄虽身架不大,但器宇不凡,整眼的面砂满得就好像要喷出来一样。就是这样一只雄,使这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鸽棚蓬荜生辉!那些年,关荣兄的好成绩鸽都有它的血统。也就是这样一只荷兰原环雄,把他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信鸽竞飞平台,也就是说开始入流了。应该说兴趣的驱使,加上从小吃苦耐劳的家庭传统,更重要的是关荣兄当时从江西返回上海没有工作,生活压力迫使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信鸽的饲养管理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养鸽子不像其他人是玩玩的,要靠它们吃饭的!可见他当时的压力有多大。
其实,在那时训养信鸽还不是一个产业的年代,没有人是真正可以靠训养鸽子发财的,当然关荣兄也不例外。为此,就他的经济状况花大钱去引进种鸽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后来的那些成绩鸽,大都师出无名,而是一百、两百的在市场上凭眼光挑选来的。但英雄不问出处,就是这些鸽子为他在1997年到2005年赢得千公里四名、五名、二名、一名,1995年酒泉冠军等等好成绩。不仅在长距离,超长距离成绩斐然,还在四五百公里,甚至三百五十公里的短距离、超短距离的赛事中风生水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英雄少年”(上海95-129713灰雄)在1995年660公里商丘站成为唯一当日归巢的伯马,这不仅是上海,在中国(有记录)赛鸽史上第一羽六百六十公里当天归巢的赛鸽。另一羽环号上海1994-226538的“灰将军”,在1997年1000公里三门峡站获殿军,和其它几羽赛鸽一起开创了上海市千公里级竞翔当天归巢的新纪录。同样1997年,在上海赛鸽俱乐部组织的“迎春杯”大奖赛上,他创下包揽大奖赛冠军、综合二名和三名的奇迹,还被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一时间,关荣兄成为上海鸽界红人,有争相从他这儿引种的,也有外地要他去鉴鸽的,甚至还有境外华人养鸽家请他去做技术指导的,护照都办好了,还是自己家里的那些鸽子拖了他的后腿,使他最终没能成行。当时有上海赛鸽豪门以10万高价一只(十几年前算是高价了)从他这里引种,成为上海鸽界的一段佳话。也有传闻,说那鸽在那豪门的棚里没出到成绩鸽。我想鸽事如人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关荣兄是慧眼识“英雄”从市场上引进并作合理配对出的幼鸽,再精心训养后才出成绩,简单地拿去做种,成功的概率不高也属自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关荣兄还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当年,鸽子还没有飞出成绩的时候,他一直在找原因。等早晚鸽子家飞的时候,他就到那些出成绩的棚下观察别人是怎样训练鸽子家飞,才发现那些鸽子一飞就是一、两个小时,相比较他当时10分钟家飞的水平,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上。他说:此后,我鸽子家飞每天加一根香烟的时间,持之以恒,直到可以一次飞2个半小时了才作罢。他还特意地告诉我,鸽子一次家飞不要超过2个半钟,他观察过一只飞了三小时鸽子的白条翅根有充血的现象。而且,他也是极力反对过度地拉鸽子出去路训,他认为由于过度的路训,鸽子对出去比赛有一种恐惧,提倡人和鸽子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亲和关系。
他津津乐道地告诉我:那时候在老南市区梅溪弄老虎灶里的竞翔每每赢,那些归巢的赛鸽总是一回来就飞到他的肩头上讨食、任他抓,再一路小跑到老虎灶报到,第一就这么产生了。他还是一个善于观察鸽子的人,有一次鸽友们在他家门口聊天,关荣淡定地和大家说:电线杆上有一只鸽子想下来喝水,大家举头望去,果然有一只鸽子站在电线杆的顶端向下探头。关荣装了一大盆水放在了电线杆下的阴沟盖上,夸下海口说:这只鸽子一定会下来喝!话音刚落,鸽子就冲着水收翅,直落下来不偏不倚地站在了水盆的边沿上,让在场的鸽友啧啧称奇。
一件小故事足见关荣兄对鸽性的了解,对鸽子每一个细微动作的解读是如此的精准,才能扑捉到赛鸽心理动向。如果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关荣兄对赛鸽所倾注的心血太“高大上”的话,那用“日以继夜”来诠释,就丝毫没有人为拔高。
鉴鸽领先一步,赛鸽步步领先
除赛鸽外,张关荣没有其它兴趣爱好。俗话说得好,兴趣成就事业,凭这几十年在鸽界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他对于鸽子优劣判断的独到一面——他认为手感最重要。这话,在手感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可的今天也许不足为奇,但要是在20年前,正当大家热衷于鸽眼研究的时候,提出手感重要性的命题,一定是非主流的观点,甚至还会招来斜眼。但,关荣兄在那时候就强调手感!他还有很多和一般的鸽家对于优劣鸽的评判上相左的观点,就鸽眼来讲,关荣兄他认为瞳孔不应该是椭圆的,甚至一点“阿尔砂”(现在也许叫眼志)都不要,也不要有前荡角。当大家都在追求眼砂干老的时候,他坚持认为比赛鸽眼砂不要太老,但必须要细,他说细砂的鸽子就和细心的人一样,善于观察且聪敏。
他的这些经验,我不知道对于你我有什么启发,但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这就是他那些年领先别人的致胜法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领先一步,就步步领先!”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很难有结论,但有一点我确信,在此也想让大家相信:关荣兄是不可能像那些养鸽大家,甚至也不可能像一般养鸽人那样一而再、再而三花大钱引进优良种鸽。但,请大家记住我下面将要说的话:他却创造了和那些砸下十万、百万投资,国内外铭鸽满棚的大户叫板,并赢得比赛的记录,凭的就是这些经验之谈!
其实大家都只看到的是关荣兄赢得殊荣的光鲜,却没有一个人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他那光鲜背后的艰辛,尤其是人到晚年丧妻后的孤独。我作为一个他幼年时的鸽友,非常了解他那年轻时的狂野心境,是不可能马上随岁月流逝,他一定还想重震鸽威,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我写这些东西也就是想让他,以及他的朋友还有我自己通过对往事的流连,唤起大家对半个世纪以来那些养鸽人和赛鸽的那些事儿的念想!
尾 声
我,写我的发小鸽友张关荣,没有系统谈赛绩,只是在前面稍稍提及一二,不是我忘了,那些年奖多了去了,恐怕连他自己也拎不清。曾想最终可以理出一个头绪,但却一直无法落实,好在多年来关荣兄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卖鸽不卖奖杯”!这就让我有一张以他这些年部分获奖杯为背景的照片随本文一起刊出,以飨读者。通过照片,我想让大家看到的不再是在赛绩面前光鲜的张关荣,而是一个与鸽结缘、与鸽同行五十多载的发小鸽友——张关荣。再说,现在鸽子、赛绩对于他已经不重要了,生活,一个安逸的晚年,才是他目前的唯一期盼!
张 光 华
2016年3月
时隔多年,在朋友的邀请下张关荣小试牛刀,果然身手不凡仅从鸽市百十来元淘来的幼鸽,夺公棚附加赛桂冠!
张关荣和他的赛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