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赛鸽育翔探秘 连载(十四)
公棚种鸽之:一雄配多雌(一)
上一期我们着重讲的是公棚种鸽的三配筛选育种法,参赛选手鸽的最佳作育时机和选送时机。这一期我们着重来讲一讲:公棚种鸽的一雄配多雌法。
在公棚种鸽三配筛选育种法的开篇,笔者谈到了自己惯用的配对思路是基础种雄,要选本棚血缘较纯、子代遗传、发挥都很稳定的鸽子。近亲石板(石斑)雄最为理想,当然其它的纯血鸽也可以。这里所说的基础种鸽为雄,是假设的,如果我们棚内能精选出这样的雄鸽,那就去公棚拍几羽关关都快的雌。如果我们有几羽这样符合条件的雌鸽,那么我们就去拍几羽雄鸽,然后分别采用下文介绍的,一雄配多雌的方法,尽快找出最佳配对,为我们后期的育种和参赛提供依据。
笔者喜欢选用近亲石板或石斑雄,一是个人偏好,最重要的是石板和石斑鸽多是近亲的产物,在育种中常被喻为“最佳桥鸽”(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详细的论述,笔者在这里简单的重述,是温习也是彰显其重要性。至少笔者自己就认为,其在与公棚优胜鸽的杂交配对时是很有优势的。望看过前面文章的朋友别怪笔者啰嗦,同时也给新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整套的方法)。
近亲石板或石斑雄,其主要特点就是其隐性遗传的特性,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配偶的显性优良性状,在杂交育种中为配偶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特别是羽色的隐性遗传是比较明显和直观的,几乎是非近亲而不可得。石板和石斑鸽与其它羽色的鸽子相配,也是几乎不会出现石板和石斑羽色的,但其子代或孙代互配回血,却有很大的几率出现石板或石斑羽色,子代或孙代与石板(石斑)羽色的基础种鸽回血则更有可能出现石板或石斑鸽。而我们正是要利用和参照,这种隐性特征的隐去和出现的规律,为我们的育种提供更直接的外在参考,让我们能摸索、总结出在这些隐去和出现的性状发生的同时,会有哪些我们期望的优秀性状遗传了下来,这就是遗传学中所说的伴性遗传(关于石板和石斑鸽的价值以及实际运用方法,请参阅前文的连载)。
当我们选择好了基础种雄后,就要想好去哪个公棚、哪个区域打比赛,在哪个棚打就去那个棚拍多关优胜鸽,最差也要是同一区域,同一赛线和距离的鸽子,最好是鸽主多届在此棚获奖的鸽系。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首先笔者是坚信:赛鸽是存在后天记忆性遗传的,否则鸽子是不可能随着时光、环境、赛线赛制而改变和进化的。我们过去的国血鸽,有很多源鸽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而据考证,我国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饲养、赏玩鸽子和利用信鸽异地传递军情等信息的记载。后来也曾有过专用于竞速的鸽系,如著名的戴笠鸽等。新技术革命的产生,使得欧美大陆的经济迅速崛起,而我国因朝代的频繁更替,大经济环境跌宕起伏、盛衰往复,社会、人文环境极其不稳,人们整日总在为生存而挣扎,又何谈玩鸽弄鸟。特别是近代更为不堪,养鸽环境更差,此消彼长之下,差距就被逐渐拉大。我们的那些老鸽种被导出国门后,就像我们的四大发明一样,经过别人的逐渐改良或融入外系统或自成体系,在其特定的气候条件、地域环境、国土面积的局限等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经多年定向培育,逐渐形成了各个不同适飞距离的成型的鸽系。无论是曾导自我国的鸽种还是原始的土著鸽种,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而且更专于或者说更擅长于竞速比赛,到最后更是培育出了专用于比赛的众多鸽系。不过因受地域条件和国土面积的影响,它们最长的善飞距离也不过是一千多公里,更多的都在500公里左右的中距离,甚至是短距离上具有优势。
后来随着我们国内大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复苏,鸽子又有了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的鸽种,在几代前辈鸽人的不懈努力和定向培育下,终于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超远程鸽系。就连国外的名家大腕们也曾为之震动,也多有斥巨资重来我国引种的。这种改变有育种者,人为选择定向培育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也就是鸽子本身为了生存而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当然在赛鸽适应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因素是起到了主导作用,因为我们要比赛、要放飞,而不是食肉。
特别是市场开放后,在倡导与国际赛制接轨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大环境下,大批的顶尖短程快速的鸽系被引入我国,我们的鸽子又开始在中短程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和突破。而远程和超远程鸽种也开始被边缘甚至被抛弃,特别是如火如荼的公棚赛、奖金越来越大的特比环赛渐次升温,更是加剧了远程鸽和超远程鸽系的衰落。现如今超远程赛事已在中国鸽界彻底谢幕,远程千公里级别的赛事在原发达地区和已觉醒的鸽界决策者们的努力和引导下,得以在局部地区保持和恢复着。这是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赛鸽的幸事,很值得一赞。
赛鸽的这种不断适应和改变,这种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进化,随着赛制、赛线、赛距的改变而改变的过程,就是后天记忆性遗传在起主导作用。
所以笔者要强调、或者是说笔者本人惯于去哪里打比赛,就去那里引鸽子。
至于说成功引入拟参赛区域的优胜鸽后,为什么一些鸽界高人,总喜欢为优秀的赛绩种鸽寻找桥鸽?其主要原因是赛绩鸽多是杂交或杂杂交的鸽子,再次作为杂交亲本使用,只会增加子代的不确定性。更何况两只均呈强势的杂交体的亲本组合在一起,子代的可变系数太大。强强联合不一定会出现更强,很多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两只强势遗传的鸽子组合,有很大的可能会增加子代的不确定性,使育种变得更不易把控。这就是许多鸽界育种大家常在说的雄要壮、雌要秀,也就是雄要有雄样,雌要有雌样。
而选用血缘纯度较高的具有隐性遗传特性,翔绩较为稳定的石板(斑)鸽作为桥梁,利用它们隐性遗传的特性,去最大限度地嫁接、移入或是增大引入种鸽的优良特性,而不是去争抢、融合、改变或缔造新的特性。同时还可以比较直观地透过显性或隐性遗传的特性,找到伴随这些性征出现的我们期望的优良性状,剔出我们不想要的不良性状,使我们的育种和参赛多少有了些依据,也算是增加了些许可把控性吧。
另外一个促使我们要选择血缘纯度较高的具有隐性遗传特性,翔绩较为稳定的石板(斑)鸽作为桥梁,或者是其它血缘纯度较高的鸽子,作为主配亲本一方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绝大多数鸽友作育公棚参赛鸽的方法都是杂交,只有极少数喜欢近亲配、沾血配的鸽友,才会将近亲、远亲,沾血配的鸽子送赛。(当然敢于这么样作育参赛的鸽友,一定是很了解自己的鸽系,也是能够熟练掌握血缘配育种技巧和度的高人,而且据了解这些鸽友的成绩都相当稳定和突出)。因为绝大多数公棚参赛选手鸽都是杂交或杂杂交的鸽子,这些优胜鸽被我们引入后,因是个体引入,所以我们也只能再去杂交。那么这些公棚优胜鸽,以杂交或杂杂交之体再去作为杂交的亲本,那么其子代是不确定的,它们到底会出成什么样,继承或者说能遗传到那个上辈的特性,谁也说不准。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试,慢慢找,能找到合配的、血缘融合较好的,那就是我们的幸运。虽然从遗传学的角度上去说:一对种鸽无论是纯种间的杂交、杂种间的杂杂交,或是近、远亲间的回血,其子代的染色体都是一个分裂重组的过程。但是这些被分裂的细胞核的单体或某个组段内,是带有很多信息的,其中就会有上代、上上代、甚至是祖代的某个遗传因子、某些性状,这种隐藏或沉睡的基因,一旦被重新唤醒或激活,就会重新在后代中显现,这种现象我们往往称其为返祖现象。
正是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是说有这种遗传因子的存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同种同血缘间的组合是会融合和增大某种遗传基因的比率的,也使育种更有了方向性。而我们又已知纯种间的杂交是有很大几率获得杂交优势的,也就是能缔造出超越上辈的新的我们所期望的优势特性。那么纯种与杂合体之间的组合,哪一方又会更有优势,在分裂重组时哪一方的遗传基因更强势呢?这需要大家去学习和思考。笔者自我认为,或者是愿意相信是血缘较纯的一方会更有优势,更具方向性。所以在实际育种中需要杂交时,即便不能在两羽相对较纯的亲本之间进行,也尽可能地选择其中一方,并且经过实战检验,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当我们在实验性育种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比较合配的,溶血性较好的配对,甚至有鸽友愿意称这种合配的配对为“黄金配对”。我觉得这种称法并不为过,因为这种几率的确很小,可遇不可求。鸽友们穷极一生如果能碰到一对,会玩的就可终身受益,就像挖到了金矿。而那些没遇上的鸽友,就只能继续在鸽海中寻寻觅觅,把希望永远寄托在下一对、下一只、下一次引种上,不出成绩就怪种鸽,弃之汰之杀之,然后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有鸽友自嘲:这正是赛鸽的魅力所在,太简单、太容易、都懂了反而无趣。其实君不见暗地里,失败者们有多么沮丧难过,看到别人找到了好鸽子、好配对、后代出了好成绩、赚得杯满钵满,心里不定有多么酸楚、多么羡慕嫉妒恨呢!
可是越是羡慕、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即使有好种鸽,不会配,经过几轮实验,经受几次失败的打击后,又不得不放弃。难道说真的就这么倒霉点背,穷极一生都不能遇到一只好鸽,一对合配的配对吗?我想是不会的。如今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大小赛事,每年所产生的优胜鸽不知凡几。也就是说好鸽常常有,好鸽一直都在不断产生,只是识鸽懂鸽会配鸽的人不常有罢了。要不然怎会有那么多转手的种鸽,在别人棚里就发光发热了,难道真是时也运也吗?我想说的是非也、人也!是人为因素、不正确的方法和耐心的缺乏,才使之与好鸽、与黄金配、与成功失之交臂。
选对鸽子、找对方法、加点耐心可能下一个成功的就是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