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好赛鸽做种不是万能的,不用赛绩鸽做种不是万万不能的,而是不得已。
题记二:好赛鸽不一定是好种鸽,好种鸽不一定是好赛鸽,一百年来第一亿次讨论。
题记二,看上去很无奈、很讨喜、很苦涩,似乎要无限继续,没有尽头。请再看本文题目,笔者半认真、半调侃、半提示性的,试图终结这种讨论。没忘这是在中国鸽界,一切皆有可能的范畴,比较大,概率性的部分终结吧!还得“但愿”。
下面,说来看看。赛鸽之所以是赛鸽,因为它们是为了比赛而筛选、培育(制造?)出来的,在人的操纵下,比赛是它们的使命。连文盲鸽人也会朴素地认为:获得比赛中飞得好的赛鸽个体,才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终极成果;才有延续“这样的”赛鸽的意义和欲望——赛鸽运动本身就这么简单(简单到看看鸽眼就能做到?思考题)!“先有赛鸽还是先有种鸽?”,鸽界这个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结命题,终结了吧?欧耶!
既然先有赛绩鸽、优秀赛绩鸽,才有围绕这些赛出来的绩优选手的、企图延续(复制)它们优良基因的、一系列“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操作,没问题吧?这些被“操作”的优秀赛绩鸽,身份变化为种鸽,此时这样说,也没问题吧?原理上、源头上表述:所有优良种鸽本身或者血统上,均产生于优良赛绩鸽,就赛鸽运动二百年历史基础平台上说,没什么大问题吧?欧耶!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从无赛绩的种鸽被使用?两个原因:一是两百年间,赛鸽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的鸽人们,相当程度上认为已经掌握了培育优秀赛绩鸽——这种神奇而难以捉摸的飞翔动物的“锁钥”。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近亲繁殖法等等,把握了优秀赛绩鸽的“血统扩散手段”,甚至还有“公式”,所以可以用没有赛绩,但是与某羽(超级)大铭鸽有很多瓜葛、关系和“讲究”的种鸽,进行繁育。
二是简单版本的原因——以优秀赛绩为支撑的种鸽数量不够(永远不够!)了,必须用无赛绩种鸽作育,有“血统”当然好,没有也碰碰运气(譬如“船上下来的原环”和看上去不错的“天落鸟”)。一旦无赛绩无“血统”甚至毫无来头的种鸽,做出了好的后代,顿时故事性、“说服力”就极强了,被无限夸大地津津乐道,被无以弗界地辐射传播,尤其在某些国度地区,形成“世纪大讨论”,且看不出终点。欧耶?还是不欧耶?
自己推翻自己的时机到来了——为什么我花大价钱引进的国际赛绩大铭鸽、我从公棚拍卖会上十几番举牌重金拿下的“鸽王冠军”、我自家飞出来的单关或者多关赛的前名次鸽……进了种鸽棚,后代成绩差强人意,甚至不甚了了?甚至远不如那羽天落鸟的后代——问谁呢?答案有一百种,笔者仅举两例:一、眼砂不行,不是“种鸽眼”,遗传中断;二、你没配好对……这下满意了吧?欧耶!
不满意?!赛鸽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具备远距离定向定位的能力,许多鸟类和兽类也都具备,原因相同。数千年驯化后,即使是赛鸽品种,也因生活条件优渥,而用不着为了生存而强化和保持其远距离定向定位能力。跟赛鸽一起得到驯化后分离出来的观赏鸽、肉鸽品种,用进废退,远距离定向定位能力退化、严重退化,能飞的品种,只剩下家门口的定位能力,异地放飞5公里就蒙圈儿。仅仅是赛鸽在不断被人类训放、比赛,在整体退化中压榨式保存这个品种的定向能力。体能、结构、羽质遗传没有问题,还优化了,但定向能力看不见摸不着(又得罪“眼派”朋友一次)地退化,所以即使是优秀赛绩鸽,其大量后代整体竞翔指标因本能退化不如上代,是大趋势、硬道理,子代、孙代表现不够明显。
一个世纪下来,就凸显了,两个世纪呢?其实不用等那么久,我们手中的现有赛鸽群体,不过短短20年间,就眼睁睁地在我们的“鼻子底下”,丧失了“打野”能力!这捎带解释了500公里比赛为何三天不来永远不见的原因,若干年前可是十天之内还能络绎迟归呢!笔者不久前曾说过:优秀赛绩鸽的遗传性能,理论上只有50%的概率,代入许多影响因素,这个概率实际会远远低于50%(再有人拿“我就买了一羽种鸽老发挥了,遗传概率100%”来说事儿,我们是不是如同打了疫苗一样的“产生了抵抗力?”——您百分百了,我百分零,一拉平,还是50%!苦涩吧?)。这都不好意思欧耶了。
为了确保笔者自己的说法不被推翻(还得罪人了哈),再引经据典一下。詹森家的“老麦克斯”是不是优秀赛绩鸽?作为种鸽后,遗传性能如何?往高里说,配了一羽雌鸽,做出“小麦克斯”;又换配另一羽雌鸽,做出“019”,种精啊!不挑配偶!往低里说,老麦克斯一生做出多少后代?都达到小麦和019的遗传质量了吗?笔者此前调侃式提示过:“019的同窝020哪儿去了?”这还留了“面子”——没问“老麦克斯的同窝咋样了?”俩意思——①詹森家种鸽在长期不引进状况下的基本来源模式;②优秀种鸽的遗传大体是什么状况。
再进一步说,赛绩优秀得不分伯仲的小麦和019,都是因为屡屡的赛绩昭彰后,才进了种鸽棚(注意!)?它们的作育效果有怎样的差异?后者使用10年后赠送给日本任秀夫,是不是“同样是老麦克斯的儿子,育种能力比小麦克斯差远了”这一句话,不好意思要钱了?你喜欢,你拿去继续试验吧!欧——耶?
国际鸽界有一句业内流行说法:赛鸽的整体质量,呈纺锤型,两头尖尖中间粗——最好的和最差的,很少,中间部分,是大宗。这个运动就是反复追逐筛选那个一头的“尖尖”——数量不多的好鸽子,设法存续它们的优秀基因,仅此而已。“尖尖”们,产生于反复的竞翔筛选中,国际鸽联之所以推行“鸽王赛制”,其意不言自明——目前没有比这更好更科学的筛选和发展方法了——不朽詹森鸽舍,是不是早就遂行这种反复坚韧的“鸽王”比赛方法了?是以他们为首的群体所首创?无可辩驳地演示了优秀种鸽确实来源于优秀赛绩鸽的不二法门?“自古华山一条路?”不言而喻地证实了:即使具备(多年多次)优秀赛绩的种鸽之间,其遗传性能天生具有的概率差异;多年多次取得优异赛绩的赛鸽,和偶然一次获得优异赛绩的赛鸽,作为种鸽的作育效果概率差异,都再正常不过了。欧耶!
因为种种原因,需要一部分没有任何赛绩的种鸽进入繁育,应该是无法避免的,但“好种鸽不一定是好赛鸽”这种乱人脑子的“半截子”口号,此后的呼喊力度是不是会减小?旗帜鲜明地使用优秀赛绩鸽作为种用,这意识意志是不是更坚定更“透明”了?即使优秀赛绩鸽作为种鸽,其后代出现种种不同表现,也不会使我们的信念发生动摇了?假如是,那么欧耶!
202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