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不可取
小时候看着家父养鸽子,心里痒痒的。父亲养鸽也是有瘾之人。
记得70年代初家里兄弟姐妹多,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我二哥带着父亲从乡下去成都的大医院治病,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恨不得一分钱掰两瓣用。
在那种情况下,父亲把省吃俭用节约下的几个散碎银子,还在成都买了一对黑雨点“洋鸽子”。
都是鸡黄眼,他说是云南的种,叫“洋鸽子”,又叫麻斑鸽子,块头大。
那时候乡下人把外籍鸽都叫洋鸽子,不知道什么詹森、慕利门、盖比等等,本地鸽子块头小叫土鸽子。但土鸽子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时间久。在土鸽子尾羽扎上鸽哨,在天空中飞着嗡嗡作响,很是惬意。
父亲辛辛苦苦买的一对“洋鸽子”很长时间配对不成功,后来把翅膀大条扎起来放养,但后来还是逃笼了。从此父亲也断了养鸽念头。
我后来参加工作一直到2021年退休以后,在朋友的聊天中,知道他在开赛鸽公棚,他送了几羽鸽子给我起棚,让我重新拾起养鸽梦。
我通过几年的地方赛、公棚赛、俱乐部赛,先后也获得了公棚15名、23名、50名;地方赛33名等不错成绩。
今年,回顾几年来我的养鸽之路,在网上和朋友的聊天中深受启发:
为什么获高位的子代鸽也不一定飞好?有正规血统的种鸽子代也飞不动?
为什么优秀基因的遗传这么难以到位?
为什么我国的赛鸽玩家几十年来没有自己的铭鸽品牌?
为什么国内所谓的“大铭鸽”也只是坛花一现?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广大鸽友急功近利心切,走捷径“拿来主义”赚快钱更实惠的心态在作怪。
其次,是我们的竞翔体制机制导向出不了铭鸽大家。
再次,是我们对信鸽这种动物认知缺乏深度科学研究:
赛鸽导向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智商?是眼砂?是体能?是羽毛?是骨架?是遗传?是经验?是运气?是养功?
……
以上种种,是我们广大鸽友在实践中共同探索的问题,我相信,中国鸽友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创造出自己的大铭鸽!大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