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性 看 公 棚
21世纪10年代是中国公棚市场瞬间变脸的年代,留下无比鲜活、精彩的印象。
中国的赛鸽公棚赛事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十数年的风风雨雨、大浪淘沙。早期的公棚大部分灰飞烟灭,上一代的操办者的身影渐行渐远,中国的公棚曾经充当参赛者手中的鸽子和资金的榨汁机,唯有一小部分参赛的幸运儿幸运地分到了一小杯果汁。当下,再看众鸽迷,兴奋的脸上难以找到曾经的沧桑,然而,新一代的投资者甚至来不及为已淡出的前辈一掬同情之泪,纷纷粉墨登场,开始新一轮的较量。
毋庸置疑,公棚比赛已成为中国赛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占份额比较大的部分,并随着新的资本进入会逐渐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它使一些惧怕职业杀手的散户爱好者在失望、绝望中看到了一线希望;给一些无时间、无能力、无条件参加地方常规比赛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同时也给赛鸽高手们开辟了另一个战场。对中国公棚赛事而言,2011年是戏剧性的一年。这一年有公棚退出鸽会监管,出现管理真空,难免不生弊端;这一年国内最大奖金的公棚比赛出现了“钢针鸽”,且至今仍无结论;这一年,出现了单个公棚参赛者获奖数百万的富翁,一夜两重天;这一年,新的资本的进入和追加让沉寂的公棚市场化蛹为蝶,重新迸发出久违的热情,市场露出了牛蹄,投资者看到了峥嵘的牛角,参赛者纷纷磨刀霍霍,准备一执牛耳。
我们是动机和目的的结合论者,公棚主办者和参赛者皆有趋利性,无利不起早,高额的奖金的诱惑实在使人心急手痒。夺利和分利的一念之差使这个市场的参与主体的双方再次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公棚赛事的参与者心态也从游戏玩乐逐步向投资博彩发展。冷静想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规范、不平衡、不对等,却非常脆弱的市场。
一、监管力度小,监管层对市场变化反应慢
决策层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应对公棚变化的措施,甚至在推进高奖金比赛中充当推波助澜的角色:对公棚赛事防、反作弊手段和对策滞后,以至于“非正常飞行”屡屡出现;部分公棚的主办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难免不带倾向性;监管力度小,执行规则不力,如有些公棚参赛鸽带病登录、参赛。
二、信息不对称
参赛者交钱送鸽到公棚都期望能随时掌握自己爱鸽的动态情况,但一部分公棚对鸽子的集鸽数、存棚数、整体和个体健康状况等不发布、迟发布、不真实发布。
三、公棚设施和相关配套措施无标准或不按标准执行
如:公棚容积率、最多收鸽数、通风换气、采光、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防病防害、免疫、治疗、专业兽医、专业检测设备和教练员饲养员的配置、鸽食营养搭配、训练比赛频率、强度等等。
四、公棚自身管理及比赛的规范性:
公棚投资者投资是为了获利,无可厚非,鸽子收到棚里,钞票落入袋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近些年笔者和鸽友在数家公棚拍回多羽获奖鸽,大部分鸽子不同程度上出现健康问题,鸽子或口内生黄,眼角起痘,或干瘦如柴、毛质粗糙等,实为饲养管理之弊,更有甚者老鸽套新环作弊欺骗参赛鸽友。一些公棚为多收参赛费查棚前不放鸽子家飞,查棚后鸽子大量丢失;公棚为了多收鸽子设立团体赛奖金,使一部分奖金游离于一般参赛者之外,有失公允。霸王条款:拍卖鸽的公棚留成比例、获奖流拍鸽和迟归鸽的赎回金额等。
中国的公棚发展进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是随着公棚数量的增加和奖金大幅度的提高,官方决策层和监管层在制度制定和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难以与迅速发展的市场态势相匹配,公棚比赛的管理风险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公棚的市场化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强势的公棚主办者和相对弱势的参赛者,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强势的公棚主办者利用参赛者的博弈心理,利用奖金、收费、信息等优势,把奖金(实际上是一种放大了的成本)转嫁给参赛者,使参赛者获奖的几率发生了变化,参赛的成本和风险增大。
公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显然和广大参赛者的良好愿望相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谁来保障和代表广大参赛者的利益,公棚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发生的问题由谁来负责解决,怎样解决。
回头看这些年来公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全部归咎于哪个部门不作为,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可能是主要原因。公棚主办方受利益驱动不严格自律、不按规则或暗箱操作是主要根源。同时中国的公棚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出现并积累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我们知道公棚从收鸽、饲养管理、防疫、家飞、路训、预决赛乃至拍卖会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进行,公棚的信誉、生存发展和其自身的管理、运作成正相关关系,作为外部的管理和舆论监督则往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们期望以后的公棚赛事能健康发展,也期望决策层能强化制度保障;监管鸽会能尽职尽责,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更希望公棚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能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实守信、勤励尽责的职业操守;参赛者能用心、理智送鸽,在参赛的同时逐步的了解、理解、信赖、支持公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