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开始养鸽,09年开始参加公棚比赛,到今天已有四年的时间了。每年公棚交鸽4、5只,最多一年交10来只,四年了,一只奖都没进过,但也没咋赔,个别年头还能赚点儿。为什么?因为我交的公棚差不多都得分行李,因此熟悉的鸽友给我送了个绰号:公棚杀手!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鸽子硬,除了第一年没有鸽子能坚持到决赛外,其他年份基本还都能坚持到决赛。决赛回来鸽子又不多,剩余奖金上笼鸽均分,所以总能见到回头钱。最狠的一次,交完费后训放,放飞车翻了,比赛取消,参赛费退回。这两年一些哥们在交公棚时都跟我开玩笑:“你要交哪个棚啊,我们躲着点儿。你玩的棚,基本没有能顺利打完的。”
总结这四年参加公棚赛的经验,结合这几年公棚所出的一些问题,感觉公棚比赛,水还真深。指定冠军稀里糊涂失踪案、钢针门、冠军回来再家飞半小时问题、成绩明显飞偏、翅膀被剪等等。
公棚有没有足够的把握控制住赛鸽,让哪只飞,哪只就飞?我想应该是有可能的,最少是可以控制哪个群体应该飞好。可以做手脚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训放、管理、喂食、喂药等等。以前剪翅膀是比较低级的手段,鸽子都飞不起来,放飞地的老百姓可以拿着口袋在地上捡鸽子,这太明显了。鸽友们反应太大,这种手段就不能再玩了,一些更高级更隐蔽的手法就被琢磨出来,比如:上笼前喂食喂水的差别,开笼距离开笼时间的差别,训放不训放的差别等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上笼前喂赛鸽时,不想让飞的,喂足点儿,再喂盐水,这样的鸽子,想飞好,恐怕是奇迹了。
探视时,细心的鸽友可能会发现,鸽子摸着手感相当好,在家里这路鸽子飞得也相当稳定,信心满满地交了费,可再一训放鸽子就没了。有的是把鸽子抓出来,放在笼子里,鸽子玩命地吃地上的石子啥的,这些都是一些异常的信号。
为什么要做鸽子?
其根本出发点还是利益,这里面又可以分成几个意图,一是收费的鸽子比较少,收不抵支,这时公棚为了减少亏损,很可能会让得奖的鸽子起码有一部分是内部鸽子,奖金不用外流;二是照顾个别鸽友的情绪,比如对大户、个别势力比较大的鸽友,送个人情,拍卖时可能还会多点儿收入;三是出于开发市场考虑,让计划开发的区域多点儿鸽子进奖,可以激励拟开发地区鸽友们的参赛热情,相当于广告。比如石家庄地区本年参赛的不多,但要开发石家庄地区,就让石家庄的赛鸽多进奖,势必会在石家庄地区引起轰动,这家伙的鸽子还不如咱的,他还能高位进奖,明年咱也交,从而达到增加收鸽羽数的目的。
公棚参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弊端?
一是监管的缺失。赛鸽并不是一天两天的短期行为,这是一项从幼鸽入棚,到训放比赛的长期行为,一般都需要5、6个月的时间,时间跨度大,期间的训放管理上很难进行全程的监控。训放前的体能积蓄,训放期间的到位情况及状态调理,将直接影响赛鸽的比赛成绩,比赛前的监管应该是监管的重点。即使是对比赛的监管也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公棚对监管人员的选择应该有很大的主动性,能很好与公棚配合的用,其他的都免谈。
二是很多问题不能落实。比如获奖鸽友能不能落实?中国的地儿太大了,玩鸽子的也太多了。现在公棚参赛,鸽友可以自造名字,鸽友所属区域也可以编一个,或者写的比较大,很难落实到底是哪儿的,哪个鸽友得的奖。公棚完全有可能去别地买些环,自己套了鸽子,编个莫须有的名字,在自己的棚里堂而皇之地比赛。即便赛后公布几个高奖鸽友的电话号码,你能确定是谁拿着那个手机不?
公棚问题太多,我也作了个决定,暂时告别公棚比赛。养着鸽子在家里玩儿吧,省得挑最好的交公棚,最后连个迟归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