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鸽界,做文化不易,难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出参天大树,书刊、视频皆归此列。
我断断续续看了几期新创办的视频节目《鸽行天下》,整体感觉还可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和灵活多变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它的“行”的特点。与此同时,其主持人和记者退居次要,让位于真正的主角——被拍摄鸽友,而不是让主持人像个明星似的在那里晃来晃去,从而显现出新闻应有的客观性。
近期播出的北京金马鸽业的一期,是它和以往最为“不同”的一期,也因此遭到不少评论者的差评,认为拍得太烂,没有重点和看点。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盛夏季节,几个北京“膀爷”围坐在院落树下的桌旁,喝着茶、抽着烟,三言两语聊着鸽子,不时拿出一只鸽子品鉴,随意、自然……
或许,作为观看视频的鸽友来说,其目的性很强,即都想从被拍摄者的口中听他们讲出一些养鸽的真经,但如果被拍摄者不善言辞,想到了说不出来怎么办?或是担心言多必失,被人视为废话怎么办?或是压根儿就不想掏出自己那点“干货”怎么办?这时,拍摄者就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决定其拍摄手法。
暴风骤雨是一种风格,换个角度看,云淡风轻又何尝不是一种风景呢?
从本质上讲,养鸽是一种较难用语言表达的感性活动,有时甚至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形容,需要参悟和感知。这时,更多的是需要受众用眼看和用心领会,而不仅是听对方怎么说。如此倒不是故意将养鸽神秘化,而是其“不确定性”决定的。
退一步,即便对方讲得很好,但是否适用于你,则是另一回事,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其中会因所处地域不同、鸽子不同、鸽舍不同而表现得千差万别。即便它适用于你,也还是别人的东西,要想让它变成自己的,就需要有“化”的功夫。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中国的古话,强调的就是环境变化对于事物存在产生的差异性。因此,在面对各种“传经者”时,不仅需要对方能“传”出一些真经,而且,还需要接受者善于分析和甄别,一分为二地认识问题,只取适合自己的为我所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全盘接受。
我们承认,养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对而言),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可以照搬。事物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比赛经验其实是相对的,相对于从前来说的。
今日的赛鸽运动发展之快,已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显得迟滞而吃力,难以跟上其快速发展的脚步。远的不说,就以三年为准。我所在的这个会员近万、竞争激烈的省会城市,三年以前,你或许有过在比赛中拿过前十甚至冠军的经历,但停了三年以后你再参赛,可能连入围都难,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这就是今日的赛鸽运动,“小徒弟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是没有可能,说它有规律可循似乎也有,说它无规律可循似乎也未尝不可。鸽界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实,从另一方面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并非传奇。
这也是我要求自己不管是春赛还是秋赛,每年必须打上一季的原因所在,成绩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参与了,我不想让自己落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的虚名。往深里说,通过一年一度的参赛,我触摸到了赛鸽运动的“肌理”,由此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实践出真知,什么叫做知易行难,进而体悟到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语)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的前人教导的真意……
对于《鸽行天下》,我没有太多可寄语的。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也只是希望它的播出周期不妨拉长一些,可以考虑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播出一期。如此建议的目的是为了不因赶进度而影响节目的质量,宁可少播几期,也一定要在节目制作上力求精良。
最后,祝愿《鸽行天下》成为鸽友了解鸽界的一扇窗口,成为传经“授业”的一座桥梁,并走好、“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