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鸽竞翔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对赛鸽进行管理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鳏夫制、白光法、黑暗法等都有人研究、探讨和付诸实践,这些更加合理、更加趋向于科学的管理办法的实施,确实增强了赛鸽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了赛鸽的飞行速度,对赛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认为,就赛鸽运动本身来讲,管理是外因,是助推器和催化剂,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赛鸽自身的品质,是养鸽者对赛鸽的了解与认识,这才是内因。优秀成绩的造就,虽然是品质和管理的最佳结合,但我固执的认为赛鸽的品质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二者不能本末倒置。这一点,早在1995年当一位美国鸽友问及世界级赛鸽大师凡龙先生“您有什么高招儿能让鸽子飞得这么好?”时,就得到了凡龙先生肯定的答复,他目色凝重地回答道:“记住我的话,在赛鸽运动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拥有最好的鸽子,其他都是扯淡!”
其实,养鸽人平常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血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品质。所谓血统,用在赛鸽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和专业的科研领域是有区分的,就我个人的理解,血统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应该不是某某(人名)系,而是一只绝顶好鸽子以及由此繁衍出来的一个冠军家族,是竞翔中用头脑、翅膀和意志创造出来的卓著成绩的累积,是优秀遗传基因在DNA中的链接,是赛鸽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而不是某某(名人)开具的一打厚厚的血统书!即便是天落鸟,只要在新主人的育种思路下,连续几代飞出了出色且稳定的成绩,造就了一个卓越的赛鸽家族,就完全可以称之为某某血统。荷兰的鲁道·克拉森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他正是用当年从赛鸽市场上挑选出来的两只天落鸟,成就了其如日中天的优秀赛绩,为什么会有如此成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初他挑选出来的那两只天落鸟品质绝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对品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今很多鸽友对外籍鸽(主要是欧洲鸽子)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外籍鸽虽然速度性能普遍较好,但只能在中短距离摘金夺银,不能胜任长距离或者难度系数比较高的比赛。事实是外籍鸽子代在中短距离取得优秀成绩的确实不胜枚举,但也并不能因此认为他们是长距离(700至1000公里)竞赛的孬种,只要年龄成熟,管理到位,千公里不仅归巢率不会低于所谓的国血鸽,而且速度上往往会有新的突破。举个例子,2004年北京、青岛千公里竞赛赛鸽大面积当日归巢,大多数都是外籍鸽的子代和孙代鸽,这是有案可稽、有据可查的事实,不容否认。再者说,经典的巴塞罗那大赛,空距在1000公里左右,参赛的都是欧洲国家的鸽友,他们的鸽子之于我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外籍鸽,不是也飞得很好吗?巴赛罗那的优胜鸽,不是我们竞相引进的焦点吗?可为什么很多人观念中的外籍鸽只能飞中短距离赛事呢?不外乎三个原因:其一,有的人所使用的外籍鸽虽然也来自欧美国家,但本身材质平庸,确实不能胜任长距离比赛。其二,有的人所使用的外籍鸽材质较高,在中短距离竞翔中已经表现的可圈可点,鸽主怕丢失在长距离赛场上,过早的金屋藏娇了。其三,有的欧美养鸽者专攻中短距离赛事,他们的鸽子经过长期定向培育已经形成特色,我们引进后产生了思维定势,以为这些鸽子只能飞中短距离,不敢参加长距离比赛。赛鸽能不能胜任长距离比赛不能简单的以血统来区分,关键在于其个体的品质,我们所熟知的詹森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詹森兄弟爱鸽如命,视若己出,从不参加长距离过夜赛,可是使翔高品质詹森鸽的国内外名家们用詹森鸽飞出来的长距离高位奖还少吗?所以说,鸽子飞的就是品质!
我们从引种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也不难看出赛鸽品质的重要性。现在,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多数人都把引种的目标放在了欧美名家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在潜意识中不得不承认欧美名家作育的鸽子确实作种和竞赛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就在于欧美(特别是比利时和荷兰)名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代人一直坚持养鸽子的大有人在,很多都是家族式的参与赛鸽运动,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对鸽子的认识更加深刻,输出的鸽子整体素质较高,品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的鸽子。那些主要是来自大城市的中国引种者,买的不就是他们的这个整体较高的品质,想以此来打造自己育种竞翔的底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