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鸽界,如果说协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那么俱乐部则是继协会之后出现的市场经济的宠儿,之后则是公棚,直到如今的新生事物——寄养棚。
相对于寄养棚,在国内经过十几年发展的公棚,已经算不上是新生事物。当然,相对于协会和俱乐部,它仍是新生事物。
四种鸽界业态的并存,为鸽友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可能性。
作为存在时间最长的协会,应该是鸽友打比赛最放心的选择,我指的主要是在公平性和透明度方面,其次是俱乐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常规赛的形式。
应该说,协会和俱乐部这种比赛形式是最能体现体育精神的赛事。比如,小额的参赛费和低奖金制,无不展现了社会体育本身具有的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其博弈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名要重于利。无疑,它也是鸽友试验鸽子的最佳选择。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协会和俱乐部原有的普通赛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特比这样的赛事,即加大了奖金的额度。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参赛费也提高了。
说实话,有点变味的东西开始出现在协会和俱乐部这样原本较为纯粹的赛事中。如果这也算是“与时俱进”的话,我何不去选择赌博味道更重的公棚呢?
随着浓重的功利色彩出现在协会身上,从而使其更像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而非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由此,长程赛事在我们这里年年变,一年比一年缩水变“短”,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当协会和俱乐部的存在,并不能满足广大鸽友日益增长的需求,公棚的出现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协会和俱乐部的生存空间,并分流了一大部分鸽源。这从协会和俱乐部每年比赛集鸽羽数的递减上不难看出。
公棚业,这种异于常规赛的“一年期寄养”形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成熟的气候条件。
公棚业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众多鸽友的参与及其“共建”,绝不是偶然的,这和其出现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有关。
公棚业目前的最大问题是在执行力方面。无论多么好的制度设计,如果离开设计它的人的践行,其和一纸空文没有两样。
制度本是用以保障比赛正常进行的法则,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践踏,公棚乱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公棚作为独立于协会和俱乐部这样常规赛之外的有效补充,其存在形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和这两者之间,各自具有存在的优势,很难说谁能取代谁,就像电子书和纸质书一样,区别仅在于阅读者各取所需罢了。
可以预言的是,公棚业将会长期存在,并且,其洗牌之势也一直在进行。
作为脱胎于公棚形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的新生事物——寄养棚,在今年开始了迅猛的发展,各地出现的寄养棚有如雨后春笋,恰似公棚业最初发展的势头。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寄养棚出现最早的样本,应该始于北京的百鸽园。
寄养棚和公棚之间的共同点是同为寄养形式,但寄养棚则吸收了家赛这样可以长期循环喂养的优点(对这一点,我始终迷惑,因不了解其究竟如何玩法),而公棚则是“一年期寄养”终结法。
寄养棚区别于公棚的明显特点,是将鸽子分成若干小棚或曰团队,每个团队配一个教练负责各自所属鸽子的操训和比赛,而公棚则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教练统管全棚的鸽子。
打个比方,寄养棚就像是中小学的小班制,公棚则是大班制。小班制的优点在于,老师可以集中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地针对学生的特点辅导人数有限的学生。而大班制中的老师,由于学生人数之多超出了自己的精力范围,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的寄养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其自身具有公棚欠缺的优势和特点,并已吸引了一批追随潮流的名家大户的热捧,但在其制度建设和透明度以及网络公示方面,其和公棚相比,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一个仍是小众化,另一个已是大众化;一个仍处于萌芽状态,另一个则已是参天大树。
几种鸽界业态的出现和并存,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我相信,一些问题的出现,将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也相应地会得到纠正和改善。毕竟,人心向背将会推动社会发展朝着符合其规律性的方面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