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揭示80-90年代的赛鸽秘密
“兵不厌诈”这四个字就字面的理解怎么看都觉得不怎么正派,但“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到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都不会被动用,既然关系生死,那么就算使出什么“不正派”的手段也都不为过了。
今天的赛鸽,对纯粹的业余爱好者而言,竞争的感受也许没那么强烈。而对于一些职业鸽舍,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赛就是一场战争。面对赛制的安排,除了稳赢的主办方,参赛的各方能否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名利双收,关乎着一个鸽舍的生存或是一家的生计。
除了日常的精心饲养,赛前做足的外训准备,关键时刻的用药调节现在看来已是常态。只要除去比赛规程不允许的操作,各家尽可使出浑身解数自由发挥。
但还是有少数鸽舍被名利冲昏头脑,以至衍生出各种作弊手段,如假足环、AB棚、偷梁换柱等等。如侥幸得逞一次半次不被发现尚可暂保名节,但夜路走多了难免有碰到鬼的时候,长此以往必定会露出马脚。届时网上一放,本来圈子就不大,就算自己不就此淡出鸽界,看到鸽子估计心里都会阴影面积超大。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定不能做的事,以长远计铁定是不能做的了。但我们今天聊的是没规定的部分。
有感近些年各地赛鸽惨淡的归巢率,除去一些极端的气候因素外,我也在不断寻找答案。从养鸽开始,在和一些老鸽友交流的印象中,早些年的赛鸽归巢率和速度跟现在的赛鸽比起来,有过之无不及。想客观了解早期赛鸽的运动,无疑只有借助早期的鸽刊来一窥究竟。所以最近收集了一些八零年至于九零年代的主流鸽刊。
这是85年日本鸽友访问中国后,在日本爱鸽之友杂志社登出来的数据。从数据上看,以前的赛鸽水准和现在比起来确实不赖。
既然那个时代的赛鸽水平如此之高,那么背后的主流选种和制种经验也就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主流思想的传播在鸽刊里一定会留下印记。
经过这些天的阅读,给我个人的感受,80-90年代的鸽刊反应出来的现象,是那个时代的赛鸽人对2000公里级别的赛鸽十分推崇。而作为兼集鸽刊主编和赛鸽摄影师一身的姜晨光,不但经常要采访一些名家,还要对优胜鸽和父母鸽进行摄影,所以拍的照片多了。在大量的比对之下,则对好鸽的标准和制种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其将2000公里、1000公里、500公里的前名次鸽分为三档,大量拍摄。经过大量的比对,得出来的结论是,三档的鸽眼进化程度不同。平均值以2000公里级别的鸽眼进化程度最高,1000公里次之,500公里最低。而作出鸽子,2000公里的鸽眼再作出2000公里级别的鸽眼较少,而相对作出1000公里级的鸽眼较多,以此类推,逐渐降级。看到这里恍然大悟!老外说不看鸽眼?!他们受限于国土面积,所以有200-300公里的频繁比赛,500公里的波治都算是大赛。而最远1000公里左右的比赛对他们来讲已是至高追求。在以500公里为主的比赛中产生的鸽眼组合繁多,摸不到规律的情况下,所以才有索性不看眼一说。
至于我开始提到的“诈招”,同样跟鸽眼的繁衍规律有共通之处,这是选自《赛鸽》杂志第30期专访杨林彪文中的章节。
点开图片放大仔细阅读过红框内容的鸽友已经能领悟到,这根本不像什么“诈招”,反而是高手背后高于常人的付出。大凡对“玩”有深刻认识的人,大多懂得要“玩”就一定要有狠劲,才能玩得出东西。很多东西,比赛的时候展现出来给大家看的,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上海主流500公里级别的比赛,杨氏却以700公里的单抛来进行鸽种选留。台湾400公里以内的多关赛,杜氏以连续16周每周一次的500公里私训来进行鸽种选留。这样的做法,明显都是以高出常规比赛的标准和频次,来进行选种工作。以这样的鸽子作育的后代来实际用于参赛的时候,其实是以自己的有余对阵别人的极限,这样比起来岂能不胜?所以现在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参加比赛?我总是回答,如果暂时比赛的平台不理想,那么我更喜欢自己和自己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工作来保证结果的可靠,那赛鸽的运气成份也就越来越小了,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说赛鸽真有什么诈招,那就是深黯天道酬勤和取道为上的道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