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地·公棚·协会·俱乐部·商城·拍鸽·鸽业·论坛·博客·日记·百科·分类·鸽问·积分·图库·鸽圈·播客·会员区
中国信鸽信息网
中信网
手机版
中信网
在线铭鸽展售
鸽具饲料展售
厉害了我的鸽!战争年代军鸽的传奇事迹
2020/8/27 11:18:48
分享

    一战:英国奥斯曼中校,建立信鸽部队

    英国能将信鸽通信发展到顶峰,无疑应当归功于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阿尔弗雷德·奥斯曼中校——战前《赛鸽(The Racing Pigeon)》周报的社长,这份周报服务的对象是上流社会的有闲阶级,他们经常在信鸽归巢竞赛中下注,相关行业的利润也水涨船高。

  然而,奥斯曼做的不限于此,他还用报纸收入改良鸽子的品种,一本厚达282页的专著更证明了他是鸽子育种方面的专家。1914年的秋天,他筹建了军用信鸽志愿委员会,在这位自信的报社老板看来——多年的专业经验再加上不列颠精神,将让他的祖国获得世界上最好的信鸽,进而帮助它在战场上所向无敌。

阿尔弗雷德·奥斯曼

   然而,奥斯曼发现,自己的雄心其实很难一蹴而就,甚至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困境和挫折就接踵而至。当时,一种狂热的排外情绪笼罩了不列颠,任何外国人、或者有日耳曼血统的人都会被当成德国间谍,为此,英国皇室(其血统源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德国军事贵族家庭)不得不改变了姓名和称号,同时受波及的还有外国人参与的信鸽协会。

  由于担心被德国间谍所用,许多良种鸽被市民宰杀,其饲养者则锒铛入狱。为此,奥斯曼只能动用在媒体圈子的影响,为自己的事业宣传和造势。于是,在新闻记者笔下,奥斯曼的事业,以及饲养信鸽的行为,都被塑造成了爱国行为,感谢这一转折,到1915年时,他们已经有了数量充足的信鸽,并建立了一个覆盖英国东南海岸的通讯体系。只是,外界对信鸽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对它们的期待也在演变为质疑。

   因为从通讯角度,信鸽的替代品已经诞生,这就是日益普及的无线电。它们的传播距离与信鸽相当,而且能短时间内重复使用,发送的信息量也更大。正是因此,信鸽部队一建立,就不得不在军事上退居次席。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其仍然不乏发挥作用的机会。

  早年的无线电存在三个问题,这就是昂贵、不可靠,外加难以携带,比如说,它们无法搭载在小型舰船和飞机上,这时,信鸽便成了发送情报的唯一方式。在地面战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造价昂贵,无线电和电话无法普及到一线部队——正是因此,在传送关键信息上,信鸽依然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英军飞机所携带的鸽子挽救了不少飞行员,这些鸽子顶着狂风暴雨,带着坠海飞行员的求救信返回鸽棚。而在陆地战场上,它们则充当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按照一位历史学家的说法,在峰峦起伏、无线电动辄失灵的阿尔卑斯山前线,“一只鸽子传递的消息可以挽救上千名意大利人,外加俘获3500名奥地利士兵。”

    一战期间的一张英军宣传照片,后方铭牌上的文字为:“军用归巢鸽——这些鸟儿为拯救我们在法国的士兵们而工作”

  但一战期间,信鸽的主舞台仍然是堑壕遍布的西线——如果把鸽舍的环境与此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对比可以被形容为天堂与地狱。尤其是在雨季来临时,许多士兵会染上疟疾和痢疾,或是因为心理压力精神崩溃;而在另一面,鸽子也会因为环境不洁和饮食污染而大量病倒,这将导致它们无法承担基本的传信使命。

  英军绿霍华德团的阿兰·格林少尉(Alan Goring)就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时刻:

  “到处是子弹呼啸声。我手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弟兄,这是三个排打剩下的所有人——我们篮子里只有两只鸽子,更倒霉的是,当我们排在泥地上挣扎前进时,这些可怜的鸟儿身上早已被泥水打湿。我们尽我们所能把其中的一只弄干些,我写了一条消息,绑在它的腿上,把它放飞。

  但湿淋淋的鸟儿扑扇着扎进空中便就直坠地面,接着径直向着德军战线走去,恐惧从我们的骨子里升起……如果消息落入德军手中,他们就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那才是我们的真正噩运。所以我们只好在鸽子到达德军之前干掉它……我们所有人把步枪排放在满是泥水的掩体护墙顶端,朝着在泥地里跌跌撞撞的小鸟开火……”

   尽管扭曲了人和动物的天性,并将它们的生命无情夺走,但战争也是一个熔炉,那些幸存者会在磨炼下更加顽强,并最终成长为百折不挠的老兵。

    一战最著名战鸽:“亲爱的朋友(Cher Ami)”和“嘲笑者(Mocker)”

  信鸽也不例外。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期间,它们传递一条消息只需要不超过25分钟,是传令兵速度的至少两倍。由于科学训练使然,即使面对炮火和机枪弹幕,信鸽也会毫不动摇,一战最著名的两只信鸽——“亲爱的朋友(Cher Ami)”和“嘲笑者(Mocker)”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勇气完全不亚于冲锋陷阵的一线士兵。

  其中,“亲爱的朋友”名垂青史的行动发生在1918年10月,当时,在阿戈讷森林,美军第77步兵团一支纵队突然深陷重围,于是“亲爱的朋友”带着求援信起飞了,而迎接这只信鸽的是冰雹般的弹雨:弹片击穿了它的胸膛,将其一只眼睛打瞎,带着信的右脚几乎被打碎,但后方最终收到了那封信——在友军的协助下,纵队的100多名幸存者最终返回了阵地。

去世后被制成标本的“亲爱的朋友”,最终,其右脚因为伤势过重而不得不被截肢

   而“嘲笑者”则在前线执行了整整52次任务,在1918年一个深秋的早上,它携带着重要的军事情报起飞,穿越了德军重兵把守的关隘,炮兵在接到情报后,在半小时内便给了德国人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由于信鸽的“不辱使命”,在战争后期,它们成了坦克部队首选的通讯方式(当然,一战中的无线电装置也不甚可靠),尽管后来发现,鸽子一进入坦克中就容易反应迟钝(这是由于汽油挥发造成的)。同时,它们还被广泛用于情报工作,其中最著名的行动是让“勇敢的比利时志愿者”带着信鸽降落在敌占区——如果他们没有摔死,就将和抵抗组织接头,并把德军的部署传回后方基地。

一战期间,信鸽是坦克部队联络后方唯一的手段,在战争结束后,这种手段被无线电取代

   这项计划成功展开,尽管最初不乏波折。正如一位当事人的说法:“最令人担心的并不是信鸽,而是如何说服比利时人及时从飞机上跳下去。”因为当时降落伞处在试验阶段,每一次跳伞都意味着生命危险。但心灵手巧的信鸽部队成员意志坚定,他们与飞机制造商一起合作,设计了一架结构特殊飞机。当飞临目的地、飞行员松开操纵杆时,飞机上的乘客座椅就会自动脱离,这时,乘客除了打开降落伞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就只能被摔成肉饼。

    这些行动圆满成功了,但平心而论,其安全性依旧完全有待检验,只是由于空投次数有限,鸽死人亡的惨剧才没有出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战突然结束,在1918年底,德国和奥匈帝国爆发了革命,它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很多人都目瞪口呆——这也意味着,在转瞬间,忙碌了4年多的信鸽们使命已经结束了:就在昨天,它们还要和前线士兵一道面对枪林弹雨、生离死别,但就在一觉醒来之后,等待它们的是荣归故里。

  在归国之后,多数军鸽被在拍卖会上被出售,其中的佼佼者则被送往动物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附近有闪闪发光的铭牌记述了它们的伟大事迹,在去世后,它们被做成标本,这些标本栩栩如生,它们看上去就像是陷入了沉睡,又像是等待着灵魂被战鼓声重新唤醒。

  事实上,一战后的和平没有延续太久,它只勉强维持了大约20年。虽然在一战结束后,军事通讯技术发展迅猛,但在二战开始时,信鸽仍然是无线通讯的补充手段。无论陆军、海军或者航空部队参战时,信鸽都会一如既往地紧随其后奔赴前线,与一战时相比,它们中一些的名字更加花哨了:如“阿斯特夫人”(Lady Astor)、“辣椒酱”(Pepperhead)或“圣灵”(Holy Ghost),而另一些只有数字编号。和一战时的情况相同,它们通常会被装在篮子里,并绑在侦察兵的胸前或手臂下方来到最危险的地段。

    “凯撒”是一只一战期间美国缴获的德国信鸽,战争结束后被美军用于育种,二战期间,它有数以千计的后代子孙在各条战线为同盟国服役

    二战期间:英美市民捐赠信鸽打爆电话

   在二战期间,将信鸽部队发展到极点是英美两国:早在进行动员时,军方便在应征者的调查表中加入了一项——“是否有养殖和训练信鸽的经验?”同时,军方还对全国的鸽舍进行了普查,以便将来供军队使用。战争爆发后,各国军方开始公开收购健康的信鸽,同时开始大量接受捐赠或租借。

  在爱国热情的驱动下,也是由于被一战中信鸽的传奇事迹鼓舞,爱好者们打爆了相关部门的电话。他们不仅捐出了冠军信鸽的后代,还捐出了冠军信鸽本身(它们中有的能一天飞1000多公里),其数量也相当庞大,仅在美国的纽约市,军方征集的信鸽数量就超过了52000羽。

  然而,在最初的兴奋退潮后,军方却发现他们的工作仍然繁重——并不是所有捐赠的信鸽都适合军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再也没有展开官方主导的、信鸽育种工作。由于杂交,其质量和可靠程度也变得良莠不齐。

  比如1943年,美国陆军从饲养人埃尔罗伊·哈纳切克(Elroy Hanacek)购买了一些鸽子,并将它们运到了千里之外的克劳德兵营(Camp Crowder)。几天后,一只名叫“黑鬼(Blackie)”的鸽子冒着暴雪回来了,这次饲养人没有将它再送给军队。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一只叫“非洲夜枭(African Owl)”的信鸽,前线士兵发现它不能胜任任何工作,因此养鸽人调侃说,“非洲猫头鹰”出了鸽舍就会迷路,其入伍完全是为了去欧洲免费旅行。

二战期间,美军由大型拖车改装的移动鸽舍

    训练一只可靠的信鸽要花八个星期

    到战争爆发后大约两年,英国和美国才通过育种计划培养了足够的信鸽。从生物学上说,二战中盟军饲养的信鸽都是原鸠(Rock Dove)的后代,但经过了许多代的育种和训练。在过程中,育种专家会把让体能最好、归巢本能最强的雄鸽和雌鸽进行交配,由此大大改善了信鸽的体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信鸽的飞行距离通常是370公里左右,但二战期间,它们可以轻易将这个数字翻一番,有些鸽子可以一鼓作飞行1000多公里,其中一些的短途飞行时速能突破100公里大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承受了相当大的负担,在长途飞行后,一只信鸽的重量可能会下降60-80克,相当于体重的五分之一——正是因此,军方通常只挑选年龄在1到4岁的信鸽来承担这种任务。

   按照二战时期的方法,训练一只可靠的信鸽大约要花8星期,其中幼鸟在长到4个星期时,会被从巢内带走,并安置在移动鸽舍中。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周,鸽舍会每天变换位置,并在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让信鸽进行归巢训练。到第八周时,这些信鸽将具备足够的耐力,飞行距离也将达到80-100公里以上——此时,它们便可以被派往前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者会用一些全新的小伎俩来保证信鸽飞得更快。其中一种方法是让它们挨饿,至于食物只能在巢内找到,另外一种是利用雄性的嫉妒心——在被带走执行任务前,饲养员会让另一只雄性搬进巢内,和它的伴侣同居,这会极大提高信鸽返回的概率和速度。

   在战争期间,为让执行任务的信鸽飞得更快,饲养员会让另一只雄性搬进巢内,和它的伴侣同居,这会极大提高传信信鸽返回的速度和成功率。

    美军为信鸽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背心及鸽笼

  战争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确信,在每七名迫降在敌占区或海上、最终被成功营救的飞行员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得到了信鸽的帮助。这一点也鼓舞了美国人,尤其是在1943年、反攻欧陆时,由于要向敌军后方投放伞兵,对信鸽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为此,美军为信鸽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背心——它由一家女性内衣公司开发,可以让信鸽收起翅膀,并让伞兵在跳伞时,在胸前或身体一侧携带,一落地,伞兵就可以调整背带的角度,将鸽子背在背后。美军最早的伞兵鸽是一只名为“雷鸟(Thunderbird)”的雄性,后来,本宁堡伞兵学校为它颁发了一枚特制的伞兵证章。另外,军方还研制了一种鸽笼——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曾用它们将数千羽信鸽空投到法国,希望拣获的平民能报告敌军部队的行动。

内衣公司为美军信鸽设计的特殊背心,这种背心可以让伞兵携带信鸽进行跳伞

   在解放欧洲的战斗中,信鸽证明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要求在汇报时避免使用无线电,而是使用信鸽,因为与后者相比,无线电被截获的概率更高。而在轰炸机编队执行任务时,一些绝密内容也会用携带的信鸽传送。为此,军方还专门研制了一种空投容器,这种容器会在预定高度打开,以防止信鸽的翅膀被气流撕裂。不过,训练人员很快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因为它们的体格足以在一架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飞机上投放,这时,操作人员只需要准备一个纸袋,这个纸袋侧面被切开、折叠好,而鸽子头朝上装进去,一旦从飞机上投下,作为缓冲装置的袋子会被气流撕碎,接着信鸽会展开翅膀,盘旋下降到一个更舒适的高度,并向着鸟巢的方向飞去。

携带信鸽进行跳伞训练的美军伞兵

  在此期间,盟军的轰炸机机组完全被信鸽的耐力惊呆了。一旦高度超过7000米,人类就需要穿戴氧气面罩和电热服,但鸽子完全不需要这些设备,即使在万米高空、温度降到零下45度时,这些鸟儿也只是静静地坐着、眼睛半闭——因为厚重的羽毛帮他们抵御了严寒。

    不过,随着盟军快速向前推进,信鸽部队也遭遇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信鸽,一旦鸽舍移动了两三次,它们就会糊涂,在送信时有可能会回到之前的鸽舍,从而耽误了信息的处理。因此,服役时间过长的信鸽只能被送往后方用于繁殖。

    二战期间,英军的地勤人员正将信鸽装上战机,一旦飞机在敌军后方或海上失事,信鸽将成为幸存者求救的最后手段。

  还有一些鸽子成了战俘,其中最著名的是“拉美摩尔的露契亚(Lucia di Lammermoor)”,在1944年的冬天,它在传信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拖延,直到晚上,才带着另一条信息回到了鸽舍:

  “我们返还这只信鸽——德国军队敬上。”

  还有一些鸽子永远消失在战场上,其中许多死于鹰的利爪之下,还有一些因天气恶劣或误触电线丧生,还有的被炮声和弹片吓跑了,另外一些德国和日本士兵还会向信鸽射击。

   但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友军的误伤。1944年6月,美军第5集团军的吉米·吉内尔就见证过这样一次事件,当时他的战友们正在清理鸽舍,并把92只信鸽放飞到了高空。突然,12架敌机出现了,美军高炮开始向空中猛烈开火。

  吉内尔后来写道:

  “我所见之处就有8到10只鸟被碎片击中,然后就像纸片一样在半空中摇曳着……最终只有42只信鸽返回了,有几只次日早上伤重不治。我把这些鸽子并肩埋葬,并对伤者进行了治疗和手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惨的时刻。”

  但那些历经枪林弹雨幸存下来的则成了传奇。1942年,有着一身黑色羽毛的信鸽“黑鬼哈灵顿(Blackie Harrington)”从家乡出发,抵达了太平洋前线的瓜达尔卡纳尔,在炮火纷飞的“捕手手套”阵地上,美军第164步兵团派遣哈灵顿到指挥部,详细报告300名日军的集结地。在路上,布莱克被弹片击中,落入丛林,但仍然坚持着完成了任务:它的脖子和胸口的一大块肉被炮弹撕掉了,当它喝水时,水会从胸前的创口滴到脚上面。因为这一事迹,亚历山大·帕奇将军(Alexander M. Patch)特地为哈灵顿颁发了一枚勋章。按照新闻机构的报导,痊愈后,布莱克作为种鸽“荣归故里”,“与许多漂亮雌性生活在一起,继续为国家和军队效力”。

    二战最著名战鸽:“美国大兵乔”

    但二战中,最著名的信鸽当属“美国大兵乔”。1943年10月18日,在意大利战场,当德国人突然撤退后,英国第56步兵旅在不知不觉间攻占了卡尔维里索尔塔(Calvi Vecchia)。这时他们突然意识到,美军轰炸机将按原计划发动空袭。由于无线电几乎全部失灵,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信鸽上,在接到命令后,“美国大兵乔”在20分钟内飞完了约38公里的路程,当后方下令取消轰炸时,友军轰炸机已经在跑道上准备完毕。

  “如果它晚五分钟,”一个士兵后来回忆说:“情况也许会截然不同。”一般认为,这次及时的传信,使得至少100名英军没有死于误炸。“美国大兵乔”后来被伦敦市长授予了“迪金勋章”,它设立于一战期间,是英国颁发给动物的最高荣誉。

“美国大兵乔”——它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信鸽

    二战期间:英美两国征集信鸽超20万只

  随着战争进行,信鸽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一战期间。比如说美国,在巅峰时,其成员由150名军官、3000名士兵和5.4万羽鸽子组成,而英国在战争期间则培育了至少22万只信鸽,虽然其人数在当时军队中所占的比例极少,但感谢相关人员的努力,信鸽为前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按照统计,美军用信鸽发送了大约30000条信息,其中96%顺利抵达了目标,前线士兵也非常感激这些动物伙伴的帮助,正如一名叫查尔斯·考斯塔尔(Charles A. Koestar)的军官回忆:“我们的人优先关心的是鸟……在非洲,如果只有一杯水可用,也应该让给鸽子。”

   事实上,美军最后一支信鸽部队早已在1957年被解散,最后的官方信鸽通讯业务也于2004年在印度被取消。虽然在各地的博物馆中,人们仍然有机会瞻仰它们的标本,但这无法阻止一件事——随时间流逝被人们忘却。

    当然,其实和信鸽一样,每个士兵都是如此,正如信鸽部队一名成员后来的回忆:“毫无疑问,它们最杰出的功绩被忽略了……就像前线士兵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壮举。”

    一战期间,信鸽在战场上珍贵图片:

训练战鸽

训练战鸽

野外训练



马车拉的移动鸽舍



执行任务

士兵与信鸽

装着信鸽的笼子

文章很值,赞赏一下
发布时间:2020/8/27 11:18:49
下一篇
上一篇
相关专题
94篇文章
发表评论
表情
登录
匿名评论
选择表情
所有评论(9评论
wx806154
3楼
挺好
2020/11/3 10:31:11
2
回复
鸽事风云
2楼
厉害了,收藏了以后慢慢看
2020/11/3 10:25:58
2
6
查看全部6条回复>
中信网友
1楼
难得一见军鸽故事,感谢作者
2020/8/29 17:38:47
2
回复
更多评论正在加载中…
首页关于我们推广方式客服中心意见建议网站导航APP下载

Copyright © 2000-2024 ChinaXin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深圳 电话:0755-28156678、28156809 传真:0755-28156678
我要投稿 建议反馈及投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ICP证编号:粤B2-20040374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2110号

楼主
登录发表评论回复,APP可随时查收消息提醒哦~
回复
匿名
中信网友
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