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之前,唐山火车站(现唐山南站)的上空,每天都会有数十羽鸽子盘旋飞翔,场面十分壮观,附近的百姓习惯称它们“铁路信鸽”。
唐山的“铁路信鸽”大约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北宁铁路的天津至山海关一线,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的破坏,因此时常发生铁路信号失灵、电话电报不畅和列车受阻的情况。于是,铁路当局开始利用信鸽进行通信传递。
关于这段历史,《天津铁路分局志》有如下记述:“天津、芦台、唐山、滦县、昌黎、山海关设鸽通信所(俗称‘信鸽所’),北平西郊成立‘传书鸽育成所’……天津和唐山电务段,共有信鸽468只,(1947年)上半年完成通信1886件。”
唐山信鸽所设在毗邻现唐山南站东侧的电务大院内,院中有两座英式的起脊式建筑。高高的深红色铁瓦屋顶、几株参天古槐,还有那专为信鸽而竖立的彩旗旗杆,格外醒目。唐山信鸽所隶属于唐山电务段,由三四名通信工组成,他们被称作“鸠信工”,负责芦台至滦县间铁路沿线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工作,活动范围有时也会扩展到塘沽、昌黎等地。
每天上午,鸠信工人乘坐早趟旅客列车(站站都停的慢车),将编有号码的信鸽运往沿线各个车站。各站行李房接到信鸽后,由站长把当地的线路、车辆、通信、信号等有关情况,填写在一张64开大小的格纸上,注明发站、日期、时刻等,然后放进绑在信鸽腿上的“保信箱”(直径约10毫米、长约40毫米的小铜管),或装入“胸兜”(用绫子做的小口袋,挂在信鸽的胸脯上)里,再将信鸽放飞回来。
这样一来,唐山信鸽所就会很快地收集到沿线的各种信息,随时向当局报告。一旦遇有紧急情况,有关部门(工务、机务、电务、警务等)立刻派出应急车辆和人员,进行处理和抢修。这时,“鸠信工”会携带上数只信鸽,或随同前往,或单独乘坐人力轨道车(由2人上下交替轧动杆柄而驱动的小车)奔向现场,以便利用信鸽及时传回抢修的进展情况。有意思的是,每当铁路沿线的群众遇见人力轨道车载着信鸽笼子飞驰时,便争相观看,还会喊道:“铁路出事了!”
当年,唐山信鸽所驯养的信鸽大多是荷兰种,瓦灰色、灰白色的居多,羽羽身健体壮。鸠信工人除每天按时运送信鸽外,也要经常做放飞、驯化、繁殖、筛选、淘汰等工作。北平“传书鸽育成所”也会定期提供新的优良种鸽。因此,信鸽所里的信鸽常年保持在六七十羽,且幼鸽、成鸽的比例适当。铁路当局随时按指标发放信鸽“菜金”,饲料主要为玉米、豌豆、高粱等优质粮食。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之后,有一部分“铁路信鸽”成了“军鸽”,随解放军南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至山海关间的铁路通信线路日趋稳定畅通,唐山信鸽所也就于1950年随之撤销了。当时信鸽所共有魏永和等4名“鸠信工”,不久他们有的调往北京,有的支援边疆地区区,改做其他工作,只有魏永和一直任职于唐山电务段。后来,魏永和成了一名党员,并升任通信工长、代理领工员等职,2009年病逝。
唐山历史上的“铁路信鸽”,虽然仅存在了数年,但它在唐山信鸽史上非常特殊,值得记下一笔。(文/李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