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手机网络上看到一则图文并存的广告性信息:台湾省有一“X翔鸽系”,“精锐尽出”——列举了这一系三羽“精锐”的照片。其中两羽应当是“鸽系”的种鸽担当,一羽浅雨点荷兰08年足环的黄眼雄鸽;另一羽是灰二线模式的极浅雨点(斑点屈指可数),德国07年足环的(看上去是)砂眼雄鸽。主推的一羽深雨点黄眼赛绩鸽,不知雌雄,乃2020年台湾省足环,赛绩是赛会两关综合冠军,“全会唯一伯马”。看到这里忍不住笑,“伯马”本身就是“千亩竹园一棵苗”的意思,何用再强调“唯一”?难不成会有三匹“伯马”?再引申,打到第二关就“伯马”了,下边再有多少关也等于零了,伯马出现就意味着后面“灭关”了,这在海翔当中,司空见惯,比正常还正常。
关键词是“鸽系”。
题目里就突出“X翔鸽系”,呈上该“系”三羽鸽子的照片和眼砂,说明“系”已形成。且系的战力了得——该系鸽子拿下(海翔)赛会两关综合冠军,而且是第二关的“伯马”,第二关只有它一羽回来,则第一关无论飞了什么名次,只要有格,它就是“双关综合冠军”——“三个指头捏田螺——没有跑”,赛绩实在显赫!
家养畜禽的所谓品种,是指人们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为特定的目的进行选择、培育而形成的群体,家鸽当然不例外。笔者一直认为:天下赛鸽是同一个品种——家鸽里的比赛用途鸽,是为参加竞翔这一特定的目的进行选择、培育而形成的群体。而所谓品系,是指在一个封闭的品种内,即使不和外来的任何种、系杂交,采取定型或定性培育而成的群体,具有相同的特性或特征的稳定后代。品系的概念小于品种。一个品种一般都有若干个品系。
品系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来源的共同性。指一个品种或品系都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②稳定的遗传性。指这个品种或品系中的个体能将本品种或品系的特点、特征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③特性、特征的一致性。指这个品种或品系个体间的生理特性或外形特征基本相似,而与其他品种或品系的特性、特征不同;
④要有一定的数量。这个数量是以保证正常地繁育后代为标准。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可以称为某品种或某品系的,还得社会公认方可。
不过,引发本文的“X翔鸽系”,既有荷兰鸽,也有德国鸽,已经不符合“不和外来的任何种、系杂交”的品系界定标准了,至少不能证明品系已经形成。
赛鸽品种中,欧洲杨阿腾系的品系特征更明显一些,普遍深雨点、白条个体比较多、鸽子的眼色和眼睛结构模式,都有自家区别于其他不同鸽系的明显特征,而且远距离归巢的能力相当突出和稳定,十分便于认定和区分,完全符合品系标准的全部条件。其他如胡本系的鸽子,特征也比较突出。国内譬如上海李梅龄前辈,几十年间,将一定竞翔性能的外籍种鸽进行本土驯化,竞翔性能固定的同时,将赛鸽羽色外观匠心独运地予以统一,培育出“李鸟”品系,是赛鸽品种之中品系培育的典范。
资料显示:台湾省的海翔模式,正式开始于1989年,迄今已经有32年,经历三分之一世纪了。但是一年春、秋、冬三个赛季,经历30多年各总会、支会无数场比赛、关赛,至今并没摆脱“残存”、“伯马”乃至“全灭”的结局模式。笔者的看法:海翔继续打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还会是此种局面,并无改观的可能。原因不在这里展开分析了,那不是此次讨论的重点。
就说现在的局面,打着打着就残存灭关了,能有鸽系育成吗?即使按照纯熟的培育模式,用极少数量的残存、伯马鸽进行繁育,杂交、近交、横交固定外观和性能,能搞出“海翔系”、“残存系”、“伯马系”吗?残存系好难听,也证实真有这系谱数量也极其稀罕;“伯马系”更是搞笑——只会飞“伯马”的鸽系?动辄只回来一个,能叫“系”吗?即使可以称“系”,会有保证凡是比赛上船就能飞回一羽伯马(席卷奖金)的鸽系吗?听起来很像开玩笑,但这绝对是严肃的课题分析。一个本身没有谱的比赛形式,却可以藉此培育筛选出一个有谱的系谱来,谁能躲得开忍俊不禁?
祖国大陆公棚比赛形式,先雨后春笋,后遍地开花,再方兴未艾,在国际鸽界独树一帜。每年数百万羽赛鸽参加公棚赛,如今也有近30年了,何曾听说已经育成专打公棚比赛的“公棚系”?原因也是这种比赛方式变数太大,饲养条件难臻精细,不敢随意界定可以在公棚赛中固定胜出的“善打公棚系”;另外,这种比赛方式也不用绞尽脑汁地寻找逢赛必胜的鸽子,也没有条件盯着自家公棚鸽的成长训赛状态(表格数据可以参考),多交几羽,探视时看一下,大致有数,听天由命看结果,“需要一点运气”,也是一种玩儿法。谁要是率先喊出“专打公棚系”和“公棚必胜系”来,大概率会被同行嘲笑和龃龉。将来会不会有,将来再说。
我们是爱好“挑战”和“突破”的(原因不明),鸽界挑战、突破的主流做法,除了跟艰难赛线玩儿(鸽)命,就是抻距离。半个世纪以来,断续远程、超远程比赛的结果,累计起来看,“挑战”到1500公里级,有效归巢率大致就在10%上下了,再远,缩减到3-5%至无归巢,这还说的是“黄金赛线”。
远程、超远程可是一直有“系”的,这个远程和超远程系,能做到“具有相同的特性和特征的稳定后代”么?3-5%的归巢率,是年复一年用数千羽参赛鸽个体堆积,才有的不变的、难以“突破”的归巢比例,离着“固定”、“相同”和“稳定”,差得远哩!谁家有此品系,只要参加远程超远程,就会保证归巢拿名次?再说了,这3-5%,也是区区可怜的数字,一个鸽系,只有无法超越的3-5%的归巢率,也拿不出手啊?试想,一个仅具备理论上须上笼100羽才能回来3、5羽;上笼50羽理论上只能回来15羽-25羽的赛鸽群体,好意思说成了“系”?
有的朋友会举例:某鸽友家年年超远程有归巢,放3羽归3羽,超远程归巢率达到100%!这是故事,或者说是“奇迹”,能说这是逢参赛超远程就会(百分百)归巢的鸽系“诞生”了吗?充其量是这位鸽友家的鸽子,一段时期参赛超远程归巢率相对较高罢了。这不关鸽友培育能力问题,也不是鸽子本身竞翔能力问题,而是赛制赛距问题——没有准儿的“比赛”距离,永远也赛不出“固定”、“稳定”的品系,参赛鸽羽色全部固定成“李鸟”那样的深雨点、墨雨点;眼砂模式全部统一成“干、老、油、亮”也难如愿。
远程、超远程比赛,近年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即使不在国际鸽联规则标定的赛距等级范围内,即使归巢率没有大的提升,即使成不了够标准的鸽系,也可以玩儿嘛!台湾省的海翔模式,台湾省鸽友也接受了嘛!“周村货必有周村客”,没有阻止阻挡的意思。
只重复一下本文题目:《品系真的不能随便说》。
201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