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棚赛能谈的话题太多,本文只谈公棚赛制。
城市楼顶养鸽越来越难,无论从没有条件养开家鸽,还是追逐高奖金的心理驱使方面看,就鸽源来说,这是公棚赛活动影响超越常规赛,可以长盛不衰的很大原因。从有新冠病毒肺炎那年开始,常规赛就不能正常进行,更多新生幼鸽选择去了公棚,促使公棚当年收鸽普遍爆满,催生取奖范围逐年扩大,2022年的公棚赛决赛取奖范围,已由常年的400-500名,扩大到1000-2000名。
显而易见,决赛加大取奖比例,让更多参赛鸽有了获奖的机会。虽然这是一种变革趋势,但也只是赛事娱乐性被加强,并不是给赛鸽运动提供了更快、更强、更高端的孕床。
目前公棚赛的模式是把奖金重点设置在了决赛,致使前几场比赛缺乏热度和吸引力。这种一场终极决赛定胜负的策略,对绝大多数能开展公棚赛的地区来说太单调,也浪费了许多赛事资源。公棚赛本就是幼鸽赛或一岁鸽赛,这些赛鸽一生就比这几场赛事,不充分利用起来未免遗憾。
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寄养棚赛的多关赛制。但寄养棚运作有其局限性,想套环参赛就得先交费(开家游棚、受伤、病亡的费用不退),也会有因涉嫌太多麻烦事,随时被叫停的风险。而把寄养棚赛制的主要模式嫁接到公棚赛里,却能解决这些弊病,也能提升公棚档次。
2022年,上海蓝色海湾公棚已经开展了这项赛制,但它几乎是全盘照搬了寄养棚的比赛模式。4300元的参赛费也不算低,普通参赛者未必能玩得起,并且奖金大头仍然是集中按多关综合300名内发放,单关赛奖金寥寥无几。
本文提供一种改进型多关赛制,让普通低档公棚也能运作起来。最大的变化是将总奖金的一半前移,每场比赛均取前300名。例如:
参赛费1580元,按收6000羽,948万核算,设奖947.8万。
热身赛(65.6万):
1-10名各5000元,11-100名各3000元,101-300名各1680元。
第一关(67.1万):
1-3名各10000元,4-10名各5000元,11-100名各3000元,101-300名各1680元。
第二关(73.6万):
1-3名各20000元,4-10名各10000元, 11-100名各3000元,101-300名各1680元。
第三关(122万):
1名5万,2名3万,3名2万,4-10名各1万,11-100名各0.5万,101-300名各0.3万。
第四关(122万):
1名5万,2名3万,3名2万,4-10名各1万,11-100名各0.5万,101-300名各0.3万。
五次比赛合计450.3万
四关综合取300名,461.5万(含幸运奖301名0.5万):
1名30万,2名15万,3名8万,4-10名各4万,11-100名各2万,101-300名各1万。
小团体赛36万:
1名5万,2名4万,3名3万,4-10名各2万,11-20名各1万。
这种五场比赛、六次获奖机会(有小团体再加一次获奖机会),将终极那场比赛前的其它比赛增加获奖名次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参赛者关注度,因为如果有幸多次获奖,不用等到终极比赛就有随时提前“上岸”的可能。
为什么只取300名,这是根据参赛费和总奖金的多少设置的。谁都明白,取奖名次越多,总奖金被抬高得越快;减少获奖名次,能分出更多的钱摊到其它地方。而就一般公棚获奖鸽拍卖效果来看,300名后的名次鸽已经激不起多少竞拍欲,流拍的居多。追崇高位,人之本性使然。
把各场次比赛的奖金尽可能均匀设置,能够给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鸽主创造更多获奖的机会(如果认为自己的赛鸽不容易在这样设奖的公棚获奖,那还是去大范围取奖的公棚好了)。这种赛制已经属于多关低价高端棚了,特点就是体现低成本、高竞争力,比的就是多次获奖能力,非速度鸽或高品质鸽在这里是不容易获奖的。
指定鸽赛虽然对提升赛事活跃度有利,但任其无限制发展的话,早晚会被整改或强制约束。所以,把“幕后”赛事放到明面上,适度放进规程里,可以减少些许麻烦,这也是本文希望将前期赛事也重视起来,让通常仅取50-100名的比赛场次,增加到300名的原因(如果总奖金较多,可以适情增加取奖名次或提升奖励金额)。
这种模式并不是所有公棚都能操作的,像贵州地区的公棚普遍难飞,每场比赛都可能会丢掉好多鸽子,那就不取综合奖,可以只考虑把奖金分摊到每场比赛上,让每场比赛都成为热点,都有可观的奖金可拿。
公棚在赛距的设置上,也没有必要将终极场次都放在500公里上,《信鸽竞赛规则》里没有约定公棚赛的赛距,是任凭公棚自己设置的。反正400-600公里都属于中距离范围,公棚可以根据自己赛线的难易程度调整,常年归巢率低就缩减赛距,经常归巢数太多说明赛距短了,要考虑增加赛距。不然,回来那么多不能获奖的鸽子有什么用?
毋庸置疑,在各种赛事上,寄养棚赛是最高端赛制,是缔造赛鸽王者的高端赛场。而若有公棚实施本文这种低价、高端赛制,就有望成为未来追崇公棚赛王者境界的摇篮。
当然,任何事情都得一分为二,本文这种设计有违当前盛行趋势,风险肯定存在,是否敢于做那个第一批吃螃蟹的,需慎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