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群体中,分为短程、短中程、中远程类型是客观事实。甚至从羽色上大致就能分出其基本差异。鸽会集鸽时,一到千公里赛程,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入笼参赛鸽中,雨点羽色者急剧增加,深羽色个体比比皆是,绛鸽的比例也明显上升,花的比较少,有也是深雨点花头夹白条类,给人以“飞轮啊”的印象。千公里以上级别的比赛,情况可想而知。大家都有意无意地认为,比赛距离延长,上羽色深的似乎更可靠。相反的例子,不少鸽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手中的鸽子,适赛距离很短,300公里能飞疯,500公里就吃力了,开始较大量丢鸽子,再远就没戏了,这样的鸽群羽色偏浅。而踏实地认为,自己手中还保留有一系适应千公里级赛事的鸽子,可以从容参加千公里比赛,并较有把握获得满意的归巢率,甚至获奖概率很大的鸽友。回头审视,自己的这一长距离鸽系,原本羽色就是偏深的——相辅相成啊!
但是我们今天的核心话题不是羽色,而是更“要命”的遗传问题!展开题目细说,就是远程类型的赛鸽,能否将自己征服远程赛距的能力,遗传给自己的后代。这个题目是中国鸽友最关心最在乎的,实话说,中国鸽友已经为这个问题奋斗了将近一个世纪了。再迈上一步台阶说,在全世界鸽圈儿都对此不太感兴趣的状态中,我们中国鸽友当中的不少人,仍然对此命题十分关注,对这个问题的价值“降档”而耿耿于怀。
让我们从头理顺一下思路。抛却气象、地形等附属因素,一般地说,赛程越远,参赛鸽的归巢率越低,分速越慢,这是事实,也是大家都承认的规律。但是从短程到中程,中程到远程,笔者认为有三个距离区域:500公里以内是一个区段,不少短程快速鸽(戏称“洋垃圾”),超过500公里的比赛,成绩、表现很“难看”。50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以内又是一个区段,要胜任这个区段的比赛,需要换换“部队”。让上面讲的那种“颜色偏深”的队伍上阵,效果一般来讲是正常,就是天气情况不是太理想,问题也不大,那种“部队”有点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基础。这里申明:1000公里上下这个位置,是个门槛档,出了这个门,“概不负责”——不是人不负责,是鸽子们用行为昭示。你鸽主也好,你协会也好,你有重大政治任务盛大庆典伟大抱负也好,只要明显超出1000公里,类似我们多年习惯的1500公里,2000公里甚至还要远出许多的赛距,归巢率,比赛成绩的数据都有急剧的变化,经常的是事与愿违,惨不忍睹。1000公里开外是第三个区段,一个不正常的区段,除了中国鸽界,世界各国已经废弃了的区段。鸽子在超远程区段所表现的“不负责”,实际是对人的行为对事业不负责的一种牺牲式报复。
鸽子确凿没有人类赋予它的那些文学化甚至拟人化的高超智商。你无论把它们拉出多远,它们不过就是依靠本能,在司放地定向找出巢地方位,奔既定方向飞行而已。这一点上,倒是不分区段,不分类型,也不分有无实战经验。出了笼,即使是一万公里的距程,鸽子们在放鸽车周围上空的行为表现都是一致的,盘旋升高,集群,然后让司放人员非常满意地看着它们向着家乡方向飞去。在司放地,电报通讯时代和手机通讯时代的汇报用语都是一样的:走势良好!这时候用“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来形容赛事,就不准确了,走势良好的结局,经常是归巢寥寥,抑或是剃了光头,竹篮打水一场空。组织者的措词,此种情况下也是惊人一致:“天公不作美,从头再来”。
剃了光头就要反思,这不是城府,这也是本能。为什么我的鸽子没有回来?为什么我的鸽子又没有回来?为什么张三的鸽子却回来了呢?引进张三的鸽子!他的鸽子征服超远程的能力就是强,引进后繁殖后代,遗传了超远程定向能力的基因,我就拥有了具备超远程飞归能力的鸽子,我就具备了再将这种能力遗传下来的遗传基础资源,我就有培育出一种带有远程超远程能力和遗传基因的特色鸽系,理论上好像无懈可击。实际上,我们都让鸽子骗了!
就定向归巢能力来说,以鸽子的标准,500公里已经不是一个无所谓的距离了,那是1000华里啊!那是500,000米啊!但是对它们贪得无厌的主人们来说,500公里才是个“起点”,是“小来来”,“入门儿”而已。700公里,1000公里,才说得过去,这些距离不能正常归巢,属于不合格,要自然淘汰,即使归巢了速度慢,还要人为淘汰!至于1500公里,2000公里,虽然一次次收获无几,但是就有些人们不舍弃,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筛选。总想淘出那种“它爹行,它儿子也行,它孙子还行”的固定可靠鸽种或家族出来。PK了近一个世纪了,我们还没觉悟吗?东部沿海省地市的超远程归巢鸽,老是出自一个或几个家族,一切珍贵而罕见的成绩,一概由它们锁定吗?答案是没有。鸽子定向能力最有谱的依据,是与地球磁场有关。既然地球磁场无所不在,那么鸽子的依据地球磁场的定向定位能力应该也没有地域和距离限制,就地球表面来说,在哪儿都行。于是我们看见无奈的超远程鸽子在哈密,在疏勒河,在柳园,甚至在库尔勒、喀什,都能“走势良好”,但是归巢那一头呢?却经常是基本绝收,什么原因?
鸽子的归巢能力在退化,体现在定向能力方面,并不明显。体现在归巢距离上,十分清晰。短程区域,依靠定向本能,在比较短暂的时间内,凭自己的能力,或随着大群,飞到巢地,归巢顺利,体力好点儿的,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或者,虽跟不上大群,但是已被带到正确方向上,甚至是巢地附近,稍作挣扎还是能迟归。距离再远,达到一千公里的门槛,定向没有问题,距离远了,群势拉开,各自为战。定向以外的干扰因素多多,归巢率急剧下降,两天以内,不过30%—40%,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不是那种千公里类型的鸽子,早就免谈了。超出一千公里到达非正常距离区段,参赛鸽的归巢行为处于听天由命状态,绝大部分个体在司放员地注视下,往家乡方向本能地“意思意思”。飞出司放地,飞出司放员的视野,就在远近不同的中途地点,“肉包子打狗”了。定向能力退化得很慢,或者基本不退化。但是归巢的意念和欲望,途中死也不进别的鸽棚的习性,看见非主人的鸽主和非自家鸽舍的强烈恐惧心理,都严重淡化了,为了食水一切都无所谓的表现很突出了。这是近年来中国鸽友经常反映的,如今的鸽子丢失率直线上升的一个原因诠释,赛鸽家化程度更高了,残存的野化习性趋于消失。
另外,鸽子定向能力虽属本能,顽固存留,不易严重退化和消除。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本能神圣化,恣意拔高,好像鸽子在一定距离内于陌生地点放出,可以凭借本能精确定向定位,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鸽子在司放地,只能大致判定家乡的方向,或者说,只能达到“大方向正确”的程度,知道往东,往西,往南还是往北而已,这就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了。鸽子在远程比赛中丢失地点证实,它们在判定了家乡的正确方向后,并不能做到集群直线飞行归巢,它们中途“天落”的地点,从司放地往巢地方向延续,呈现一个集束的扇面型,越往后,分散面越大,像手电筒的光束模式,越往远处,散布范围越宽阔。换句话说,赛程越远,鸽子在归巢过程中把握方向的偏差值越大,它们始终把握住正确方向和方位的难度越大,准确找到家的概率越低。最终归巢的鸽子,我们一直(朴素地)认为,是其中定向定位能力最强,意志力最坚定的个体。实际情况是,最终归巢者,不如说基本上是机缘巧合与幸运儿的集合体罢了,可遇不可求。意志力固然可敬可叹,但是定向精度准确度如此难以做到,意志力又得到多少施展的机会和场合呢?
科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本能自动遗传,先天领域的能力可以遗传,后天获得性能力不能遗传。而远程超远程归巢鸽本身机遇和巧合的成分占有压倒的比例,人为操纵筛选的效果几近于零。动辄放出数千羽鸽子,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的归巢率,听天由命的性质,望风都不能扑影的事,怎么能与遗传有关联呢?我们该清醒了!科技素养不行,结果经常是我们自己被自己蒙蔽和欺骗,不断衍生的,是我们的幻想型天真遐想。
注意到最近长江流域一带,有争夺超远程比赛参赛及归巢次数的“比赛”。你三跑,他四跑,我五跑,看上去多一跑就比少一跑值钱,这远程“多跑”者,比归巢总数更加凤毛麟角,概率基本等于零。遗传不遗传,只需要抓紧时间试验后代即可,不要把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在宣传谁跑了几趟上,是为中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