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幼雏的汰杀的确要有一定的狠心,但也要有一定的依据,要知道各品系间的确存在不同之处,如嘴角的颜色、脚爪的黑白、皮肤的深浅等等,绝不能以一概全。经验的积累需要用时间去衡量、去验证。
2、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省视一羽不是你心目中的种鸽所出之雏鸽,并把她列为汰杀对象,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去考虑,有时候一念之差也会失去自己的心爱,也同样会埋没一羽种鸽自身的价值,当三思。
3、 就短程快速鸽而言,体形、骨骼的择优往往要高于对眼砂的挑剔;但就其眼睛结构来说,坚决淘汰那些瞳孔收缩无力度、面砂呆板、毫无光泽之鸽确为当务之急,不要手软,也不要问为什么,结果会告诉你一切。
4、 药补不如食补,此点对幼雏同样适用,于其用尽心思、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人为填服一些自认为对雏鸽有益之‘补品’,不如在其早期(尤其是哺乳期)即进行饲料、维生素等方面的科学营养搭配,也许会事半功倍。
5、 注意雏鸽的粪便情况,五日内无形状为正常(非水便),七天内必须能够分清其黑白,有正常球状便出现,若十日内仍继续有水便出现,且身体有消瘦迹象,不要客气,可蒸而食之。
6、 对虫病的防治当纳入雏鸽保健之要点,注意饲料、饮水的清洁,注意卫生、棚舍之通风,注意对种鸽健康状况的调整吧,一切都在与人为,不是吗?
7、 不要忘了对巢盆的定期消毒工作,尤其是用‘草’编制的老式巢盆,经常放在烈日下暴晒,保持其干燥、清洁,会省去你好多麻烦,对鸽病的预防很重要。
8、 我很赞同对舍中种鸽的严要求、细筛选。但‘宁可错杀一千,不要放掉一个’的做法吾的确不敢苟同,一只种鸽如若一下就被看透也就没有了赛鸽之魅力,真正的高手是有的放矢地引进自己所需要之种鸽,而绝非道听途说、举棋不定。
9、 种鸽之间的择配除了需要鸽主有良好的育种水平和对己棚鸽的深入了解之外,有时的确也有运气因素在内,别忘了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不妨反其道而行,顺其自然,或许会有意想不到之收获。
10、 要验证引进种鸽的遗传怎样,我主张以第二副蛋所出之雏来确定其育作水准,一为引进种鸽间的相互了解、适应需要过程,二为夫妻间的感情相融合、知己知彼也需要时间。注意观察是否一致。
11、 登门拜访引进种鸽,我主张多倾听鸽主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对鸽子的了解的确需要时间,其品性、作配技巧等的传授会省去您很多时间和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12、 常听说某某人仅凭印象‘引进种鸽’却获取一定的成功,我想此印象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绝非偶然,不然只能说成是‘瞎猫遇见死老鼠’,想当然。此点尤以养鸽新手者戒!!
13、 我并不排除引进种鸽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见(新手),但我想说在引进之前还是要储存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倾听鸽主介绍的同时,学以致用,最起码说在对鸽子的外观、羽条、骨骼的审定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以避免‘盲人摸象’。
14、 太过注重引进种鸽的眼砂结构,往往会失去更多的选择,要知道什么样的眼砂都有自己独到的方面,若能把握住‘干、老、油、亮、鲜、活’等要领的选择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5、 血统第一无可否认,但对血统的理解怎样,将直接关系到引进种鸽的质量、水准。血统是靠飞出来的而不是靠吹出来的,要看鸽主的实战成绩而非其庸长之‘详细介绍’。要清醒、冷静啊!
16、 确定目标后再引进,棚内少什么、需要什么、改进什么,一定要把握住方向。不要见异思迁,经不住他人之三言两语,口若悬河,即迫不及待地掏腰包,一咕脑儿地抱回家。到头来后悔莫及。
17、 对久配不上的种鸽要坚决拆对(最多8小时),如前所云,所谓‘干柴烈火,一见钟情’的确是种鸽高潮期的写照。勿贪多、精调养,相信事半功倍。
18、 对种蛋的选择要比对雏鸽的选择更显重要,不要去找什么理由为借口,排除任何外在因素,坚决淘汰那些表面无光泽、有麻点、蛋壳较薄、变形之蛋吧,这才是基础,是根基,是日后竞翔之保障。
19、 对‘沙场蛋’的认识是否真的如刊载之所言,是精华、是难得的机遇,吾对此不敢苟同。征战沙场,精疲力竭,但出于其本能不得已而为之(已成形之卵),此真的与良好的遗传有关?真的是优秀鸽的基础?有待商榷。
20、 对种蛋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之一,光洁度要好,要在时间范围内正常产出,最好是不要推后,同时要注意第二个蛋的大小;之二,受精度要快,三日内要见到粗壮的精血;之三,雏鸽出壳要快,啄合面要整齐,蛋壳内残留物要少,如是而已。
21、 一定不要忘了对种鸽多维素的补充和添加,尤其是产蛋前后,保持种鸽的活力是根基中的基础,以人用之‘18种复合氨基酸’按比例兑水供其服用(在规定时间内),常常能使种鸽保持旺盛的精力,可以一用。
天民拙笔
2003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