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詹森兄弟传奇》杂感
十五、触类旁通-张大千和赵岩的中国画
祖籍广东番禺,出生四川内江,后半生长居宝岛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当年在法国开画展,几经周折邀请到毕加索观展,据说毕加索快速浏览后即欲离场,张大千深感意外,紧追其后虚心讨教。毕加索微笑道:“画不错,但没有您的一张画。”此评无疑旱天雷,张大千惊诧:“大厅里的画都是我的作品,怎么就没有我的一张画呢?”毕加索反说:“哪一笔是你画的?我看到的都是中国传统画”。张大千顿悟,回台北后发愤苦思,创作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泼彩”山水画。
现代自由画家赵岩主攻中国人物画,曾师从多位著名画家,作品有乡土人物画、古代人物画、当代仕女画,并在国内多个地方办过画展,多份杂志发表过作品。但赵岩最终认为:中国画在毛笔、墨汁、宣纸、印章四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所谓的创新即使不与古人雷同亦会与今人撞车,难免千人一面,依然逃脱不出毕加索“哪一笔是你画的”的重击。
据此赵岩赞同治艺两种方法:
一是学习他人从而掌握他人的技术然后生产出雷同他人的作品;
二是通过学习他人了解他人的技法和面貌从而创造出与他人不同的作品。
从此赵岩走上了“泼漆画”创作新途。“泼漆画”创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一家釉上彩作坊作画工,无意间发现陶瓷颜料平涂于瓷板上时,仅是一付毫无变化的色相,但将其倾斜放置时,陶瓷颜料就会流淌下来,此时瓷板上会出现山水、树木、行云流水般的肌理现象。其精致、多变、天趣无与伦比,赵岩按此原理尝试性将瓷板上的效果运用到纸张上,最终把历代大师如明代徐谓、近代高剑父、黄宾虹、张大千都深感“难于上青天”的“趣墨”现象规律化地成功突破。
本人理解,泼“墨”泼“漆”一字之差,可发现赵岩的突破主要源于颜料材质的改变。上千年来,大师们拘泥墨汁、宣纸一类传统和正宗的材料,希望材料完全不改变的情况下,依靠技法上的把握完成泼墨创作。但因墨汁的性质,无法得心应手地在纸张上控制,以致泼墨成为千古难题。或许赵岩的真实功力尚不可与前辈大师们相比,但其调整材料,改漆代墨使之更容易有规律地人为掌控的领悟、钻研和尝试,却完成了大师们不及的创新。
关于作画的艺术创新,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比照饲养赛鸽,赵岩认同的治艺方法中,前一种等同品种培育的模仿、复制和克隆;后一种等于独特而带有个性倾向的更具突破性的品系培育,反映了现代自主产品形成、发展的主要和基本模式:一仿二制三自主创新。
“观念先于技艺”,据此“谋定”而“后动”是人类精英和高手们踞高之所在。“学的是精神,似的是皮毛”,明白“不为品系而成品系”是詹森兄弟常识之一,坚持“以己为本,发展创新”,则“学詹森生,似詹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