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血”?是指上世纪三十年代始到改革开放初这一期间的优良种鸽和赛鸽。它不是单单的“李鸟”或“吴淞鸟”,而是养鸽前辈们在最初引进的那些优良种鸽基础上精心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系(如“培尔琴”、“双阳”等,)称为“国血”。
国血的种源和形成:“国血”,源自德、英、美、日等国家引进的优良信鸽,由我国养鸽前辈们结合中国实际,率先在上海培育成功,然后飞向祖国各地。“国血”品质的提高,当归功于广大信鸽爱好者,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不断优化组合,渐渐成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赛鸽队伍和遗传稳定、归巢性强的种鸽队伍。
“国血”的特点:抗病力强,野外生存能力强,即使遇上坏天气,仍显英雄本色,有拼死归巢的本领。
“国血”是在我国幅员辽阔的条件下、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在封闭的条件下、在赛项单一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国血”延续至今,有八十年了,它早已被融合、被本土化了。它是中国培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是国人的自豪。我们理应唱响这一品牌!
“国血”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历经八年抗战而虎口余生,经受了人定粮、鸽限量的穷困日子(在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信鸽被迫外出觅食充饥,练就了野外生存能力),还遭受了“文件大革命”的摧残……历经种种劫难而最终保留下来的,自然是优中之优的精粹了。
“国血”的赛项单一,比赛是由近到远。赛线有:上海-广州,上海-北京,上海-成都,上海-哈密。最后一条赛线,也称西北赛线,使用次数较多,上海鸽协、江苏鸽协都喜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沿铁路西行放鸽便捷,运输成本低;
2、我国地势为西高东低,信鸽归巢先难后易,利于提高归巢率;
3、归程千里迢迢,归途气候多变,需飞越雪山荒漠、沟壑百川,是考验信鸽的竞技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比赛中,形成了育种上“长配长”的模式,使信鸽更能适应长距离飞行,也造就了一大批远程、超远程归巢鸽的光荣。同时,中国特色的“国血”,也创造了赛鸽史上的奇迹和辉煌。
“国血”的现状:“国血”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归巢速度比不上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引进的世界名鸽。提升国血的速度,成了摆在痴情国血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可喜的是,上海鸽友杨玉林的探索努力获得了一系列成功与突破。他用“吴淞鸟”与“波拉5000”及詹森血系配对,效果很好,曾荣获2007年上海市哈密第九名、2009年全国千公里北京大赛的冠军等奖项。杨玉林用外来血系名鸽配“国血”提升了鸽质,加快了速度,取得了成功,值得学习与推广。我还看到闸北鸽协会员管建民以“国血”战斗到底(欲知详情,请参阅《上海信鸽》总第77期)!
但据我所知,另有少数鸽友的做法是背道而驰。他们在赛鸽高位入赏或进入活动,为名利所趋,或是因纯粹的崇洋媚外心理作怪,居然不顾事实,不认“国血”爹娘,伪造血统书,认洋人名鸽做父母,此举实为可悲可叹!
在赛项多样化的今天,在特比环、公棚赛等的冲击下,“国血”被冷淡、被弃用,究其原因,正是“国血”的缺憾——速度不快造成的。
众多鸽友为了在短、中程的比赛中夺冠得奖,纷纷加入“快速鸽”的引进队伍(“快速鸽”是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引进的信鸽),今天的鸽协会员几乎每人都有几羽“快速鸽”,但使用效果很不理想,倘遇天气欠佳,失鸽惨重。此时,我的心底油然升起对国血的眷恋……
其实,只要我们对“国血”的缺憾改良了,速度提升了,那么“国血”在短、中程的比赛中一定也能有出色表现,“国血”毕竟是经过超远程出生入死的考验,目前被冷落、被弃用是暂时现象。在广大鸽友及各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国血”,在各个赛项中摘金夺银的日子一定会来。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鸽协、宝钢、南通、南京等地市的信鸽协会具有远见卓识。他们把远程、超远程赛事列入当年的赛项,甚至还给予参赛者经济上的补助,用以鼓励广大会员积极参赛,为发展“国血”提供平台,为弘扬“国血”贡献力量。
“国血”是我国养鸽前辈们心血的结晶,是传给晚辈的珍宝。我们要与时俱进,把“国血”发扬光大,再创“国血”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