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三则
(一) 不谈政治只谈措施
为了中国信鸽事业的发展,中鸽协每年都要开会,议大事是他们的任务。为此,中国信鸽界各有关机构与人士自然觥筹交错,开怀畅饮。鸽友们经常议论,常常感慨,中国鸽界的天地有多大?鸽协的门槛有多高?各举办企业单位的大门是明是暗?
中鸽协开会者均是地方政府官员和有经验的鸽界精英,每次开会都是政策性和方向性的大问题。政策性和方向性基本上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而那些措施往往不得当则要出现问题的。如面对公棚的管理费用问题,大部分公棚为什么采取抵制的态度?为什么不能降低门槛,为什么不能减少百分比。再如面对网鸽的问题。这都是鸽友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管理费问题。众所周知,公棚管理规定是一个积极和规范的规定。据获悉,各公棚是愿意出费用的,只是度的问题,而不是不愿意接受管理,不是不接受监督。如果定在每个公棚的管理费额度为1-4万元,相信大部分公棚是有这个承受能力的。以北京为例,50多家公棚平均交纳2万元,市鸽协就有100万元的管理费入账,委派裁判的费用绰绰有余。按现行的规定,两个大棚就要交纳90万元,那显然是对牛弹琴,不合实际的。
关于网鸽的问题。每到比赛季节,除了天公原因,鸽友和公棚最关心的是网鸽问题。据知,许多公棚愿意出资,愿意付出,如果众多公棚的费用加起来,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以北京为例,各公棚是无能要求地方公安机关协助的,如果鸽协与地方公安机关共同出手,相信能够对网鸽者团伙形成一种威慑作用的,最起码能够减少对赛鸽的损失。如果各公棚(或者部分)平均出资4000元,30-40万的费用用于1个月的赛事周期,相信保护鸽友利益是会得到公认的。关键是协会愿意不愿意做的问题。
(二) 点点做起
公棚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不是这个棚有事,就是那个棚有状况。中国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赛事?很是值得探究。
公棚因制定赛事章程之规定而存在,不是为了生产一个产品。这些公棚企业的成立是一种补漏,因协会不能在同一起跑条件下比赛,因此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信鸽比赛只有在统一常态生活中才能够体现公平,公棚企业才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公棚一个世界,一个公棚一个故事,总有让鸽友说不完的话题。诚然,原由是各公棚良莠不齐。虽然想让正直的公棚成为鸽友心中像样的公棚,虽然可以通过管理规定积极引导等手段来加以规范,但他们是一群不好管理的倔强而玩皮的孩子。协会委派与不委派裁判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他们也是为了生存。
当我们走进公棚,驻足观看、去聆听那些参赛者的动人故事,会让我们认识更多的鸽友,更加认识公棚和了解公棚。当你深入了解后,你未必一定要参赛,但你一定会理解参赛者的坚持。因为,有他们的坚持,让公棚更美好,这也许代表着鸽友追求的理想。如果说信鸽是传递爱与智的火种,那么,公棚的竞赛场地就像传递着爱护与智慧的火把,为竞赛增添了亮色。打开交流之窗,鸽友在此相遇,共享同一个蓝天,让彼此走得更近,让鸽友看得更远。这是促使众多参赛者的动力。
公棚公布数据应齐全,而不应遮遮掩掩。如集鸽总羽数的公布,而不应该让鸽友费时间一个个的点数。再如扫描时间的信息的公布不能缺少等等。信息全部公开为透明,而不是半透明,这涉及到鸽友参与的知情权,必须保证信息公开和透明。数据公开透明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一个公棚这样做,另一个公棚会跟着走,一个公棚偷工减料,另一个公棚也会依瓢画葫,全透明与半透明的信息就是这样产生的,业界都会积极响应。信息的公开实际上是面对面的沟通,起着公棚和参与者桥梁的作用,鸽友的埋怨往往来自于信息的不全部,或者说是半透明。公布全部信息实际上也是控制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和渠道。公棚良好的形象是由一点点做起的。
(三) 只争朝夕在何时?
与时俱进的变化。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公棚零星崛起,令人欣慰,中国鸽界终于有自己的公棚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公棚与时代俱进,新兴公棚此起彼伏,中国公棚“一片红”,惠翔公棚企盼引领中国鸽界,故其广告语为“中国红”。从信鸽网站上注册登记的公棚数量看,目前全国共有500多家公棚,似乎同国家的GDP年增长速度同样快速地发展。
与日俱增的变化。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引进外籍,拍卖原环的数量都是个位数,引进者都是具有超前意识者,也是真正的玩鸽者,一掷千金的人士引进的目的都是为了优秀的品种。而如今,引进数量往往是数百羽以上,投资不是一掷千金,而是千万,引进优质的理念变化为以引进为投资。在引进意向上,以拍卖,以倒卖赢利为终极目标;而西方鸽业主以此为契机,一年一清棚,以短期为主为限。有些投资人把引进优质的理念抛在脑后,引进后的繁衍信息常常石沉大海。
世界信鸽市场上的现象是:你不买,他人卖;日本不买,台湾买,台湾不买,中国买,今年不买,明年买。有钱的人多的是,他们并不差钱,甚至有的人为显富不需要以此赚钱。中国信鸽市场在重蹈覆辙着日本和台湾信鸽市场的老路,急功近利者经不起市场开发者的诱惑。可悲的是他们堆积拥有了,却没有很好地理解与使用,甚至没有享受其中的快乐。奇货囤积,精品中的精品的取舍成为难题,精品成为保姆比比皆是。信鸽市场一方面是饱和的浪费资源,另一方面是匮乏的缺少资源。大量资金引进的优质品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体会出引进胜出的滋味,没有真正知会优秀种鸽其中的玄妙与尊贵,因而浪费,因而也就不懂得珍惜。
中国鸽友为中国信鸽市场的繁荣而喜庆有加,鸽友为自己的种鸽年年增多而沾沾自喜。但是,有多少人在虚心讨教真谛?有多少人在秉烛夜读取经?有多少人在精心求证印证?买而不理、用而不知、出而不胜的现象表明中国信鸽市场在理论上、学术上和实践上进展有限。如此常往年复一年下去,只争朝夕在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