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放路比赛总有飞失的,距离越远,气候越坏丢失也就越多,这就是残酷淘汰制,我们培养信鸽的也无可非议。
我这里分析的鸽子为什么会飞失,暂且不讲天气和距离的因素,也不比较同等条件已经归巢鸽的因素,就研究鸽子本身素质而言,丢失的鸽子不能归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现在鸽界对鸽子自身素质比赛不能归巢原因的研究,普遍有以下三种说法。本人将逐一剖析,提出个人的观点与广大鸽友进行探讨,认识既有一致也有差异,不当之处,可以网评,但言语要文明。目的是为了我们共同的爱好和事业,尤其希望年轻的鸽友们也能支持我,我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第一种说法:定向导航遗传差,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丢失。
这样的猜说,我不赞成,至少不完全赞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赛鸽中,无论什么种姓,遗传最稳定的应该是它们的定向功能。这里我们不讨论鸽子生理上靠什么导航,因为现代科技,人类连自己的特异功能是怎么来的,都还没研究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所以然来,更何况研究我们异类鸽子的生理特异功能,所以目前讨论起来是不现实的。但说鸽子的飞行定向在遗传上的稳定性,我可以用以下的事实来说明。
我认为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鸽子应该在地平线以下就看不见家的位置,放飞就应该大量丢失。然而我们知道很少在10公里短训的时候丢失,就算这些不归巢的全是导航问题,那么绝大多数归巢说明,鸽子普遍还是有导航能力遗传的,尤其是千公里以上的超长距离赛鸽,它们大多数在500公里上训过,因此我认为主要不是它的定向能力影响着丢失鸽子的正常归巢。否则不能说明我们在放青海、新疆超远程时,为什么丢失的鸽子不会错误的飞到俄罗斯去,而是在归途中看到残骸或散落在各处的活体?这正说明它们的导航是对的,之所以不能归巢主要还是有其他原因。
第二种说法:鸽子体力不支,身体素质差造成的无能力归巢。
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鸽子赛飞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不同的种姓和杂交优势后代,根据它们的先天遗传和后天饲养状况,反映的体能好坏是有区别的,这就会直接导致赛鸽在不同距离段的极限反应。所以,我们会看到赛鸽丢失在500、1000、2000公里不同的距离档次段。因此,我认为体能的好坏无疑是赛鸽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有先天遗传和后天饲养的两大因素。
第三种说法:鸽子的眼砂不好。
这个观点说的精确一点是眼睛不好。对一个体能完全有能力归巢的赛鸽来说,能使它最终不归的根本原因就是眼睛不好。鸽子在天上飞,视觉长时保持紧张,眼力消耗很大,就像我现在在电脑前打字,大家知道最累的是眼睛,过度的眼疲劳,会使你眼睛模糊、充血,需要休息。我们人类知道自己的近视眼一是因为遗传、二是因为没保护好造成的。鸽子也一样,眼睛不好一是遗传,二是调养保护出了问题。归结在人的因素上就是你的育种和饲养上的功夫问题。试想赛鸽归巢途中眼睛累了模糊了,它能怎么样?只有迫降落地,那么等待它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我这里举个历史趣闻,来说明鸽子的眼睛对顺利归巢的重要性。我国上海是超长距离的发源地,几十年赛事长盛不衰。但是上海施放超长距离赛事,在长江北岸的南通,是鸽子傍晚飞抵必歇之地。在70年代,南通的鸽友只要在傍晚看到孤独地落在高高烟囱或楼顶的鸽子,算上施放日期就会准确的判断上海超远程鸽子的来到。一旦熬到晚上就悄悄的爬上去,用网兜捕住。
可怜的上海参赛鸽主,他们的冠军就这样,很可能被抓住了。所以当时有这样的笑话,上海要到冠军的时间,南通人比上海人还清楚。飞超长距离的赛鸽久经沙场、经验老到,你看它选择的落脚点是在高高的安全顶上,可为什么还被抓?原因是鸽子和人一样,晚上眼睛看不见,一旦人爬上去,那就只有束手就擒。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眼睛瞳孔收放幅度大的,夜晚它瞳孔放得大,夜视能力就会比人好些,能警觉发现黑暗中向它伸出的危险。所以眼看你手伸过去快逮到了,它会用脚走开(非到万不得已它是不会起飞,因为它知道这样更有撞墙的危险)。而逮鸽人不甘心,倾斜着身子再伸长手,结果重心失控坠下高处,酿成惨剧。
通过这件事,从鸽子的角度,你就会知道一双好眼睛对鸽子长距离放飞的重要性了。同样如果没有一双好眼睛,它在夜间歇脚不是被人抓,就是被兽逮,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善飞超长距赛鸽的瞳孔,相对要比短距离赛鸽瞳孔放得大的主要原因。瞳孔放得大,内底板就会过度拉伸,所以超长距赛鸽归巢后内线扣提前出现成荷叶边或锯齿状就不奇怪了。它是鸽子在夜间野外,眼睛视觉过度的紧张,强迫底板拉伸将瞳孔放大到极限所造成的。
拉成荷叶边的直接后果是瞳孔再不能缩小如初,这样在强烈的阳光下飞行,眼球就会很快因强光的刺激而疲劳,这就是鸽子一旦飞出荷叶边、锯齿边的,就不宜再复放超长距离的主要原因。让我们这么多久经沙场实践放飞证明优秀的荷叶边、锯齿边种鸽,无谓的牺牲在复放归途,是我们养鸽人的无知。
总的来说,我们分析了赛鸽不归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说到了种养训的问题。在鸽子不归的问题上,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这是我们养好赛鸽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