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的编制序列里,有一支神秘的队伍。它们拥有正式的编制,正常训练,退役后享受津贴,却从不说话。这些“无言的战士”就是狗、鸽子和马。本报军事周刊的记者对这些在军事行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动物兵”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羽叫“美男子”的军鸽,在二战的滇缅作战中,46次从前线带回重要情报,美军授予它十字勋章。
■功勋军鸽死后还将被制成标本,以供后人瞻仰。
郑洲不是河南人。
出生于浙南农村的他,1995年入伍来到成都军区某部军鸽队,成为一名军鸽驯养员。身边的战友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他却在昆明关上军鸽队的小院子里一呆就是9年。
军鸽队是营级单位,实际上只有两个人,队长丁书旺,驯鸽员郑洲。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裁编以前,军鸽队人数最多达到过几十人,军鸽4000多羽。后来经历了百万大裁军、50万裁军,全军11支军鸽队最后只剩下了昆明的这支,当然编制也缩小了。
丁队长说,军鸽队保留在昆明是有原因的。从历史上看,二战时期美国空军飞虎队驻昆明期间在缅甸作战,就使用了5000多羽军鸽为战场服务。后来这些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军鸽留在了昆明,成为现在军鸽队军鸽们的祖先。
另外,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很适宜军鸽训练。昆明多山多植物,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这样训练出来的军鸽可以飞多种地形和气候。昆明矿产多,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山强磁带,对军鸽的训练非常有利。
丁队长是一位还没有答辩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桀骜不驯的头发和他的性格一样。但是一谈到关于军鸽很专业的问题,他很自然地说:“这个,你可以问郑洲,驯养方面他比我熟悉。”
不知是不是长期与动物打交道的缘故,27岁的郑洲有着和他这个年纪不相符合的羞涩、单纯和寡言少语。但是只要一谈到军鸽,他就变得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每天早上7点,出过操吃了饭,郑洲就赶紧回来打开鸽笼,喜欢早起的军鸽们已经在鸽舍的空地上舒筋活骨了。郑洲爬上3层平顶鸽舍的楼顶,手持一面红旗,用力挥舞,军鸽们看到信号,立刻飞出鸽舍冲上了蓝天。不一会儿,一支几百羽军鸽组成的整齐壮观的队伍就围绕着军鸽队的院子开始了一天的“早操”。
“军鸽的眼睛对色彩很敏感,它们害怕红色,我们利用这一点训练它们养成一见红色信号旗就起飞的习惯。它们不怕绿色,我们就训练它们见到绿色信号旗就降落入舍的习惯。”郑洲说。
勤快的军鸽们早上的飞翔训练一般进行一个小时,然后降落入舍用餐。
鸽子爱吃豆类,特别是豌豆。因为豆类圆滑无芒,便于吞食,另外蛋白质含量也非常高。为了营养合理,郑洲还给军鸽配备多种副食,像青菜、盐土、骨粉、保健沙等。
军鸽啄食的时候,郑洲也没闲着。他照例开始观察自己的“兵们”,熟悉每一羽军鸽。几百羽军鸽不一定都有名字,但是每一羽是什么品系、适合飞什么样的地形、年龄多大,他都了然于胸。更关键的是,慢慢地他积累经验,形成了对好军鸽的判断诀窍。
在我国最早的养鸽专著《鸽经》中说,“飞放论骨、论神,凡睛有光彩,目光如电,翅有骨力,六事翮刚劲者,即为佳品。”郑洲感叹说,古人的见解很有道理。一羽好的军鸽,不仅要有优良的血统,也就是它的父母要有很好的竞翔成绩和遗传素质,外观上也有很多讲究,尤其是军鸽的眼睛。
郑洲说,军鸽五分之四的营养消耗在眼睛上。遇到不熟悉的鸽子,只要看眼睛就可以大致知道该鸽子的品质。
看眼睛又关键在眼沙。世界是奇妙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都天生独一无二。军鸽的区分就在眼沙,眼沙是分布在军鸽瞳孔外缘的一层面沙,它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眼沙。
郑洲说,优秀军鸽的眼睛角膜明亮,眼沙清晰,色泽秀丽。通过军鸽眼沙的形状和颜色就可以判断这羽军鸽适合作种鸽、执行任务鸽还是全能鸽。甚至可以判断它是否适合在夜间、山地、沙漠或者海洋等不同地理环境执行任务。
对于一名驯养员来讲,分辨军鸽优劣只是入门功夫。再进一步的基本功则是军鸽的繁育。
好的军鸽不一定适合做种鸽。种鸽一定要能培育出比自己还优秀的下一代,种鸽可以飞200公里的,后代要飞500公里以上才算选配成功。而种鸽的选择除了眼沙讲究之外,还要注意年龄和羽色。
军鸽的寿命一般在15至20年。种鸽的理想年龄是2至6岁这段时间。另外,羽色也很重要。军鸽的羽色一般选择瓦灰色、浅雨色、红绛色等。白色、杂花色的鸽子容易暴露目标,所以不宜选做军鸽。同时也考虑到地域性的保护色。比如,瓦灰色适合海洋、海岛飞行,黑色适于森林地区,红绛色则宜于沙漠地带。
军鸽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一旦配成对,就不会再分开。但是人工配种有时需要不同遗传特性的组合,不得不棒打鸳鸯,将雌雄军鸽拆散饲养,以便使它们遗忘原配。在分离期间忌讳雌雄军鸽见面,郑洲说以前出现过军鸽为寻找配偶失踪的现象。
军鸽配对成功以后就会筑窝产蛋。一般军鸽一生产蛋在50枚左右,每次产蛋肯定是两枚。军鸽队长期的研究表明,军鸽的第一、第二、第三窝蛋质量是最好的,孵出的幼鸽体质优于后来者。故有“头窝蛋,金不换”之说。所以,一般军鸽都会保留前三窝蛋。郑洲说,在这6枚蛋中,会出现一羽既可以做种鸽又能做执行任务鸽的全能鸽。
军鸽是一个奇特的物种。它的雌雄不像其他禽类比如鸡那样,从身体外观上就可以很清楚的辨认。军鸽单从羽毛色彩、体形上很难分辨出雌雄来。这种隐性特征使得军鸽有时自己也难以区分,从而导致同性两羽雌鸽相配。郑洲有时会发现在鸽巢里有4枚鸽蛋,这样的鸽蛋是育不出小鸽子的。当然雌雄鸽不是没有一点区别,比如体形、鸣声、性格等都可以作为特征,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郑洲说:“熟悉的军鸽好说,遇到陌生的我心里也常常没底。”
幼鸽出壳以后并不能吃食物。这时的雌雄鸽都会在胃里分泌一种鸽乳。军鸽队曾经化验过这种鸽乳的营养成分,发现它与羊奶差不多,有人还试图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鸽乳,目前还没有取得成功。
幼鸽长到第6至8天,必须给它戴上足环,超过8天则不容易戴上。郑洲给记者展示了军鸽的足环,它是一个铝塑环,中间夹着一圈纸,上面登记着军鸽的出生年月日和编号。郑洲为了增加军鸽的光荣感,还给铝塑环打上了军徽。
幼鸽一旦被戴上足环就意味着正式入伍服役,国家每年的军费开支中就固定有它的生活训练经费。退役后,军队负责军鸽的养老,直至其自然死亡。功勋军鸽死后还将被制成标本,以供后人瞻仰。
军鸽生长到28天,就可以离巢。幼鸽一旦离巢,父母就不再管它,而且今后也不会有母子亲情。军鸽只有夫妻之爱,没有长幼之情,说起来很残酷。独立的小军鸽熟悉了新的鸽舍,就可以进行基本训练了。
基础科目训练包括信号训练、出入舍门训练、亲和训练等。非常重要的就是亲和训练。郑洲说,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训练需要,先要把军鸽饿上两天,不予喂食。两天后给食时,驯养员先将食物撒到离自己很近的地方,引导军鸽过来吃。进而将食物放在自己手上,军鸽观察到没有危险,就会飞到手上来吃。每次少喂一点,一天分几次,这样就利用给食机会增加与军鸽接触时间,逐步与军鸽建立亲密的感情。
亲和训练3个星期就可以完成。当军鸽一见到驯养员就往他的头上、肩上、手上飞,就表示亲和已经成功。军鸽往人身上飞的时候,即使把衣服弄脏了,也不能将它们赶走。不然,有可能惊吓了军鸽,使它们产生畏惧心理,重新恢复亲和,又需一段时间。郑洲说:“军鸽是很有灵性的小动物,它们虽然不会言语,但是知道好歹,懂得感情。”
基础性训练完成以后,则开始进行应用性科目训练。应用性科目就比较复杂,它包括单程通信、往返通信、移动通信等训练。这是郑洲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它需要耐心和智慧。
军鸽通信训练依据的是军鸽天生的归巢欲望。归巢欲望是鸽子在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天性,军鸽十分喜爱自己的鸽舍和窝巢,一旦记住自己的鸽舍位置便永远不会忘记。军鸽飞到任何地方,都会感到不安,一旦获得自由,就一定会竭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飞回老巢。
丁队长告诉记者一个关于军鸽的悲壮故事,美军在二战的滇缅作战中使用过一羽叫“美男子”的军鸽,它以速度快、勇敢而著称,曾经从前线带回过46次重要情报,美军授予它十字勋章。在执行第47次任务时,这羽雄性“黑雨点”军鸽被炮火击中胸部,受了致命重伤。尽管鲜血染红了羽毛,它还是挣扎着飞到鸽巢的上方,由于它流血太多,还没能落地就在空中牺牲了。据说,“美男子”从空中直线摔下来的情景极其壮烈感人。军鸽归巢的欲望可见一斑。
应用科目训练首先是单程通信训练,它是以驻地鸽舍为中心,将军鸽携带到一定距离外任何地点,放飞军鸽,让它携带信息归巢。
军鸽一般可以负担60克的重量,极限使用可以达到100克。即使负重,它的飞行速度也很快,顺风时速可达120公里,逆风时速也可保持40公里。
在单程通信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进行往返通信训练。往返通信是利用军鸽的食欲和栖息欲加以训练,即一地给食,一地给住,使军鸽在吃住两地之间养成有规律的往返飞行。
郑洲说,这种训练需要注意的就是对于中途落地自寻食物的军鸽要强行纠正,纠正无效的就得淘汰。
由于军队的作战任务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军鸽训练在单程、往返的基础上升级难度,进行移动通信训练。郑洲强调,移动通信训练要使用刚出巢的幼鸽。
训练前期首先建立移动鸽舍。移动的鸽舍一般选在昆明周围视线开阔、四周没有树林或者建筑物的地方,以方便幼鸽熟悉移动鸽舍。将幼鸽从固定鸽舍转移到移动鸽舍后,首先进行与人的亲和、熟悉移动车、信号等例行的基本训练。然后,采取将鸽舍入口进行一定角度的变换,让军鸽进行辨认不同方向的方位训练。这时的鸽舍位置是不动的。
完成这个训练以后,再进一步升级,将鸽舍移动50米,训练军鸽归巢。成果稳固以后,再移动200米,一直训练到在60公里以内,地点至少变换7个以上后,才能达到实战要求。
郑洲透露,实际上,实战中为了保证安全,每次都是放飞两羽军鸽执行同一个任务。因为军鸽执行任务途中很可能会被老鹰捕杀,这就需要对军鸽进行防鹰训练。
鹰类是军鸽的天敌。郑洲说,昆明多鹰类,常见的就有隼、雕、鹞、鸢等20多种,经常会有鹰类在军鸽队上空盘旋,想要捕食军鸽。他们做过统计,远翔的鸽子一般损失率在30%至40%,这就是自然界残酷的生存法则。
所以,军鸽队就想办法与鹰斗智斗勇。鹰和乌鸦同属猛禽,当鹰捕获到食物时,乌鸦喜欢群集而至,抢食鹰的食物,为此,鹰非常讨厌这些黑家伙,总是设法避开它们的纠缠。利用这一点,军鸽队培育出了黑色的军鸽,可以给鹰造成错觉,另外也可以形成与森林等地形同色的保护色。
但是军鸽毕竟是鸽子,一旦被识破,仍难免遭毒手。后来,军鸽队研究发现,鹰的翅翼窄,下降非常快,一分钟就是几千米,但是上升速度则很慢。鸽子的翅翼宽,下降阻力大,但是上升推进力强,是鹰的两倍。利用这个生理特性,军鸽队将军鸽拉到昆明附近多鹰隼出没的山上,让军鸽与鹰类狭路相逢。
军鸽遇到鹰隼的时候,训练员就发出信号,强制军鸽振翅高飞,由于军鸽上升速度快,一下子就摆脱了鹰的追击。时间一长,鸽子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旦遇到鹰类,它们就会自行高飞,避开鹰类。
后来,军鸽队专门培育出了一种不怕鹰的军鸽———“森林黑”品系,这花了军鸽队整整10年时间。
采访进行到深夜,黑漆漆的院子里,静寂无声,军鸽也睡了。鸽笼边就是军鸽队办公室,办公室边就是郑洲的宿舍。9年,3000多个夜晚,郑洲都是一个人守着这些“无言的战友”慢慢度过的。
“怕不怕?”记者问。
他说:“怕什么,有这么多军鸽呢。”
军鸽队的办公室很简陋,两张破皮的沙发,一台只能收到昆明台的电视,一个军线电话,还有一个他自己的心爱的单放机。他说,常常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索尼单放机里的磁带,每天从头到尾播放一遍,明天是什么样、后天是什么样都可以想像得到。但是,他却在这样的军旅生活中过得津津有味儿。
动物兵链接
世界著名名功勋军鸽
“格久”
英军功勋鸽,二战期间最出名的功勋军鸽。1943年11月18日,英国第56皇家步兵旅为了迅速突破德军的防线,请求盟军空军火力支援。战斗打响后,英军迅速打跨德军的抵抗,占领了防线。若按原定的陆空协同作战计划,空军丢下的炸弹就会炸到自己人头上。紧要关头,步兵指挥员放出军鸽“格久”。“格久”不负重托,迅速将情报送到指挥部。这时,飞行员马上就准备起飞了。为了表彰“格久”,英国伦敦市长将一枚“迪金勋章”授予它,这是对动物英雄的最高奖励。
“森林汉”
美军功勋鸽。二战中,4个月大的“森林汉”跟随美军侦察分队空降到缅甸境内日军驻地后方。部队跳伞时,无线电报务员牺牲了,侦察分队与指挥部失去联系。7天后,分队搜集到了大量日军的情报。他们放飞了“森林汉”。“森林汉”带着侦察分队搜集的情报,飞越山岳丛林,行程360多公里,及时将情报送达盟军指挥部。“森林汉”死于1953年,遗体被制成标本,放在博物馆内供后人瞻仰。
“英雄军鸽”
中国功勋鸽。1958年,在云南边境剿匪的战斗中,一羽森林黑品系的军鸽,带着箭伤飞行几十公里,将军事情报及时送到领导机关。部队马上派出骑兵,歼灭了这股匪徒。事后,这羽军鸽被授予“英雄军鸽”的光荣称号。
至今尚未破解的军鸽之谜
军鸽队有一羽军鸽,从上海放飞回到昆明,历经2150公里,用了21天,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它靠什么导航安全归巢呢?
世界上对于军鸽归巢导航的解释众多,比如“地磁感导航”、“生物钟导航”、“太阳偏振光导航”,“本身体内激素导航”等等。
比较著名的是“地磁感导航”,驯养员郑洲就持这种看法。他说自然界有很多动物的某些器官发达到惊人的程度。比如蛇可以看到红外线,蝙蝠可以听到超声波。而鸽子可以感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力方向和强弱的微小变化。军鸽眼内有一块突起,称为磁骨,它通过这块磁骨可以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从而判断自己的飞行方向。
而丁书旺队长则更倾向于本身激素说。他说,“它其实类似于人类的激素,是一种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天性。”不过,他也承认,这种说法并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与军鸽相关联的谜还不限于此。随着我国核试验研究的解密,军鸽参与核爆取样的秘密随之公开。据介绍,当时的核爆地点放置有多种动物,原子弹爆炸后,各种动物都死了,放置在核爆区域的25对鸽子,竟然有3羽安然无恙地返回。军鸽能够穿越大面积的放射性污染区而不受损害,这个谜至今还悬而未解。
《鸽经》:我国最早的养鸽专著
《鸽经》是我国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一部记载鸽子的专著,作者系清朝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的张万钟。全书共分六部分: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赋诗,共1万余字。成书时间在1604年~1614年。
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在鸽子育种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非常重视鸽子的眼睛。在“典故”部分记载了很多关于信鸽的非常有价值的史料。以《鸽经》记载的实例计算,500多年前,我国信鸽的飞翔速度和今天的冠军鸽相差无几,这也是我国传统信鸽同样具有良好的竞翔素质的明证。(赵飞鹏)
军事快说:军鸽,一支不可忽视的特殊“小兵种”
仅有4万现役军人的瑞士,在军队中服役的军鸽就多达4万余羽,与军人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
纵观20世纪的每一次战争,我们几乎都能搜索到军鸽的身影。军鸽在这些战争中的作用都是辅助通信。
随着21世纪信息化、数字化战争的到来,军鸽并没有被淘汰。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设有专门的军鸽训练和研究机构。仅有4万现役军人的瑞士,在军队中服役的军鸽就多达4万余羽,与军人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而我国,则在成都军区专门保留了一个营级建制的军鸽队。
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各国通信装备的不断完善,但是从战略安全高度考虑,一个国家的通讯手段要多层次、多手段、多网络。常规的电子对抗是在双方的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实力存在差距,弱的一方实际上就等于是透明的,电子通信很多时候有可能无法发挥有效作用。这种情况下,军鸽就是一种“末梢通信”,是常规通信的一种必要补充。
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鸽,不受地形和气候的限制,不会被有线、无线信号干扰,不易被雷达发现和监视。它传递信息迅速,保密性强,使用简单,机动能力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成本低廉,可以配备到单兵。
从目前的情况看,军鸽的作用在某些时候还是无法被取代的:
在交通不便、缺少通信工具的边海防地区、山区、林区、海岛和沙漠等地域,可以用军鸽报信;
边防巡逻或者敌后侦察以及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使用电子通信设备时,可以让军鸽将情报送回;
潜艇伏击、陆军小分队设伏,不允许使用无线电通信手段的时候,可以在出发时携带军鸽,用于通信;
飞行员、空降兵在飞行、空降时,遇有电台损坏或者遗失时,可以用军鸽进行通信;
另外,军鸽在战场救护方面也大有所为。战场上的救护分队可以用军鸽将前线伤员的人数、伤势、血型、预计手术规模等情况先行带到野战医院,以利于伤员的及时救治。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设立的军鸽研究所,对军鸽的功能进行了新的探索,军鸽的用途渐渐超出单一通信的功能。
据悉,美国的海上救险专家利用军鸽帮助救险人员在海上寻找失踪者。实验表明,军鸽的辨认准确率在90%以上。他们还利用鸽眼的定向功能,将军鸽放置在火箭的控制系统中,使军鸽不断调整火箭的方向,确保火箭准确地攻击设定的目标。
我国军方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将军鸽的特性和微型电子设备结合,通过携带微型电子成像和通信设备,对战场进行小区域实时的隐蔽图像侦察的构想。
由此可以预见,军鸽这支特殊的队伍还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再立新功。(赵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