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进棚信号有效提高进棚速度
郭 鑫
动物先天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它是相对于条件反射而言的。在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中,作为应该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非条件反射常常应用食物性反射(唾液或胃液的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巴甫洛夫就是条件反射的发现者。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它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不过,巴甫洛夫发现,他不能无休止地连续欺骗这些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但是,假如不是连续数天的试验,狗还会对蜂鸣器的声音作出流涎的反应,然而已经不像先前得那么多了。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条件反射是由于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而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生物的基本生存能力。就像著名的巴甫洛夫关于反射的实验,狗吃东西时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而听到铃铛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是经验所得。条件反射要经过大脑皮层,而非条件反射不经过。
我们在赛鸽的饲养过程中,利用条件反射来达到我们的某种目的已经常态化。在赛鸽进食的时候,长期固定地使用一种外部条件,即吹哨或音乐而形成一种进食时的信号刺激,使赛鸽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应用最广的就是赛鸽进棚,利用条件反射来实现。赛鸽进棚不同的鸽舍有不同的方式,包括有的公棚也是各有各的高招,有吹哨的、放音乐的,细分起来哨声有很多种,音乐更是多得很。而这些条件的使用,只能是一种条件适应于一个鸽舍,而对其它鸽舍的赛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是因为赛鸽只是在这一个小的环境中形成的条件反射。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几只赛鸽放到一个大的笼子里,放到一个让它们看不到鸽舍的地方,但是能够听到鸽舍内的动静,当赛鸽情绪稳定两天之后,在笼中赛鸽饥饿的状态下,对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赛鸽吹哨是不起作用的。当给鸽舍内的赛鸽喂食,鸽舍内赛鸽进食时喙啄击食槽发出声音时,笼中的赛鸽立即兴奋起来,在笼中寻找出口的,这就是非条件反射。
在国内和国外,最为常见的是吹哨,无论是吹哨还是放音乐,其原理都是利用赛鸽的生理需求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吹哨和放音乐是饲养者为达到赛鸽快速进棚这一目的给赛鸽发出的进棚信号,而这一信号对于赛鸽本身而言是要进食。就笔者观察赛鸽进棚,有些赛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跟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条件反射在赛鸽进棚时的局限性。我很欣赏欧洲某一鸽舍利用赛鸽本能让赛鸽快速进棚的方法,那就是引导鸽。引导鸽就是利用了赛鸽聚群的特性来实现快速进棚的目的,当赛鸽比赛归来,将训练有素的引导鸽放开,引导鸽会快速地进棚,给刚刚归来的赛鸽一种安全的进棚提示。引导鸽一般适合于专业鸽舍或有足够的时间等鸽的养鸽者,而对于没有更多时间的赛鸽饲养者就无法使用了。
理论的研究与实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赛鸽的训放过程。我从引导鸽的使用中得到启发,做了一个非条件反射的进棚信号,这种信号在我们的赛鸽饲养中每天都要经历,只是它过于简单而被忽略罢了,那就是赛鸽的进食声音。将这一声音用一只录音笔进行录音,然后到经营扩音器材的商店,将声音复制到类似复读机的设备里,连接一个喇叭,一切就准备就绪了。每当赛鸽家飞之后召唤赛鸽进棚时就进行播放。此时赛鸽听到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一个争抢啄食的画面,它就会产生一种冲动,快速进棚抢食。这种声音不仅仅适用于本舍的赛鸽,对任何鸽舍的赛鸽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获取这种声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鸽舍中就能获取声音。首先准备一只录音笔,为了达到更为激烈的进食效果,对本舍的赛鸽停喂一顿,让赛鸽产生强烈的饥饿感,当喂食时赛鸽就有强烈的争抢欲望,这样的声音更具有震撼力。使用这样的声音进行赛鸽进棚的信号,不用经过训练就能直接使用,有兴趣的鸽友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