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答王得胜等诸先生对《删掉“盲区”》的若干质疑
古人云:不真正读书,哪能心存疑义。
王得胜等诸位先生看了我的文章,且仔细看了!不然怎能提出“问题”来,首先应当以谢给予诸先生。
王得胜先生的质疑有两点:其一、“鸽子有没有必要飞200——250公里那么远?我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当然鸽子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一定要飞直线或一定要飞到200——250公里的地方,而是讲有这个能力……”。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个能力?无论春北还是秋南,都要选择食源充足处筑巢,王得胜先生、王非先生均提到这一点,本人也这样认为。鸽,多食草芥、小颗粒种子,春季育幼阶段,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更因大群而居,当周围的食物匮乏,不得已以巢居地为圆心加大觅食半径。大自然变化莫测,或旱或涝,一经筑巢,妻儿在室,搬迁不宜,唯有疲于奔命,因此有成语曰“鸟为食亡”,食物来之不易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尽量扩大觅食范围的不光鸟类,狮、虎、豹一类猛兽也是如此,常有为争夺觅食地盘同类之间无情的撕杀画面,这时传来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的解说“生活在在伊比利亚半岛、在阿拉斯加……”。倘真有“碰株兔”、“天落饼”,我建议:坐等!其二、王先生说:“鸽子迁徙并不是为了“缺穿”,而是因此处食物枯竭,所以走人”。我同意并在文章中表达了同王先生相同的观点,我这样写到:“究其目的是为了保持生活环境的相对恒温”,生活环境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允许植物生长从而提供食物源。我之所以用“有吃不能缺‘穿’(温度)”作为这一小段的题目,特意在“穿”后用了括号加注“温度”,主要是同上一段的题目“鸟为食忙”做纯文学上的呼应,并非是指要穿的暖和一些 (鸽子本身能够在零下近20度存活,迁徙的实际目的仍是‘为食忙’)。如果真有不同,应该是你我修辞手法的不同,实质性内容没有分歧。
拖马斯先生(请允许我用汉语称呼你,原因是我的英语水平太差,再就是不太习惯称呼中国人的外国名),你的评论题目是“论据出错”,同后面惜墨如金的三行又六字的内容,自认为理解能力马马乎乎的笔者费了好半天劲仍感觉联系不起来,想不出你是说哪个论据出错,最后你说:我的文章有些罗嗦,我承认为了达到同更多不同理解水平的朋友交流,我一直致力于“浅显”(为此,我经常深夜叫醒老婆,喂!你听我念这一段……),劳你将就了。你在评论中这样写到:“事实上鸽会和公棚的司放距离大多含有水分……,说500的,往往400多点,对此你如何解释?”,我吃了蜜枣似的心中暗喜,但表面不露声色问曰:我有权利解释这个问题吗?即使解释了有说服力吗?这不是“中鸽协”的“冒号先生、女士”的活儿吗?后来又仔细想:你显然是对普遍“放不到地方”这种现象烦感,一不小心暴露出与“不良”斗争的初衷。实话实说,这种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我在文章结尾部分这样写到:“(200——250)公里一站,可以美称300公里,一省市、一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无有先例吗?!”请注意:我在反问句的?后又加了!,而且还用它作了全文的结尾,引起读者注意,取讥讽手法,主旨要讲:既然能偷偷摸摸的放不到地方,何如拿到桌面上来。很显然,拖先生“交办”的任务我很久前就做了。经过再深入的思考,拖先生说我“论据出错”,可能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意思:感受到300公里不好放的,实际上放的不一定是300公里,所以没有证据说不好放是因为300,我不应拿它作论据。早先我在起草这篇文章时,准备了正好可以以反问方式回答拖先生的一个论据:很多至今没有感受到300公里不好放的,原因在于所在地区号称300公里的比赛实际一直放的不是300公里。明眼人看出来了:拖先生的质疑和我早先的论据是一个典型的逻辑“两难”,之所以我在文章中没有起用这个论据,就是因为感觉它有点流于纯文字的技巧,用来证明观点,缺少厚重。拖先生能认识到这一点的,我相信。
如果非要细说到底放的是不是真300,眼前就有例子,同样参与评论我文章的陈锋才先生讲,汕头地区的300公里比赛是在328公里的福建莆田开笼,所以最快的3小时就能归巢。再说不到300的,济南市信鸽协会给笔者300公里比赛的测距是282.267公里,2001年春季我的冠军在5000羽的比赛中领先本舍亚军48分钟归巢,并且创造了建会23年的最高分速(不分级别),时隔几天又拿下一个300公里冠军,秋季参赛3羽,又拿下3、4、5、9、12、15、16、20、21名(只限300公里成绩)。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说300公里没有盲区,不更有说服力吗?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写这篇存在“盲区”的文章呢?原因是“一叶不可知秋”,我在参与某刊物编辑的过程中,听到了太多来自于各地关于300公里不好飞的声音,当然也有300公里不难飞的声音,但我明显的感觉到哪一种观点来于更广泛的地区,哪一种的声音更大(当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一点我也曾考虑)。二是对自家300公里500公里作了大量的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尽量克服外来的的300公里不好飞的观点起先入为主的误导作用,如果说真有作用,那至多是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要对比的,刻意留心了。那么,我观察到什么呢?实话实说,300公里归巢时间跨度很大,多半分散于3.1——10小时,500公里则表现整齐(6——8小时)。距离越近,分速应当越高,归巢率越高是朴素的辨证法(这也是很多不认可300难飞的朋友,依仗的理论支柱)。虽然我棚300较500难飞不如得到的外来信息那样严重,但从“朴素”这个角度上讲,300较500没有明显的优势,就已经说明300不正常了,“卡尔.刘易斯如果在100公尺甩不开王军霞那不怪了去了”。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300不好飞根源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写一篇文章,而是要弄懂一件事)。过程中,有过不断的否定与肯定的历练,为了更加客观、理性,不光搜寻证明论据,也搜寻否定论据,所以我比对我提出质疑的朋友更加清楚:没有比找到一个能否定我观点的“个案”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其实对于有规律无定律的赛鸽运动来说,哪一个观点不是“不堪一击”。
祖国千万平方公里,尤其那海拔突变地带,十里以外,便是一个不同的天。
这一段关于“盲区”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少的探讨,我以为:继续下去以现阶段的赛鸽科研水平,短期内不会再有实质性的突破,很可能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尴尬。虽然笔者推崇“盲区”的说法,但无意说服朋友认可它。相反我更推崇:感觉到不好放的,删掉;好放的,坚持。
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问题,凡事都经独立的思考,才不失一个成熟养鸽人的风范。